• 43阅读
  • 0回复

用历史的戏剧性表现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3
第8版(副刊)
专栏:

  用历史的戏剧性表现历史
杜志民
《红军东征》再现的是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当时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蒋介石一方面镇压爱国学生,另一方面又调动几十万大军围剿红军,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党中央、毛主席挥师东渡黄河,在山西省转战七十五天,击溃蒋阎重兵的围追堵截,巩固促进了革命根据地,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是一段颇具戏剧性的历史。
《东征》的编导者们在挖掘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新鲜可靠的素材。随之,他们又靠这些历史的真实宏构出八场戏,从而形象而又连贯地表现了从中央军委在陕北延长县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东征路线,到红军全军安然回师河西、顺利完成东征的斗争全过程,蔚为壮观。剧中真实地展示这段历史,尤其是展示这段历史的戏剧因素。这其中包括了斗争的一波三折、情势的风起云涌急剧变化、红军的智谋韬略、敌人内部的相互倾轧,特别是代表各自利益的重要人物的性格变化、处世哲学及微妙的心理活动。
《东征》在展示历史戏剧性之时把笔力又重重地放在了对人物的刻画上,通过一系列历史人物在战争舞台上的淋漓尽致的表演来展示历史。剧中刻画的重要人物多达二十余人。这些人物的艺术形象都表现得较好,特别是对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及蒋介石、阎锡山等,更是浓笔重彩,深刻动人。如通过对毛泽东召开会议、部署战斗、联系群众、关怀战士以及和贺子珍的关系等描写,展示了这位伟人的历史足迹;通过对阎锡山时而趾高气扬,时而恐惧忡忡,既怕红军的凌厉进攻,又惧蒋介石的狡诈狠毒的描写,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变化、复杂的历史渊源。
《东征》一剧采取了最利于展示历史原貌的“武戏文唱”的办法,将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东征这段历史成功地表现了出来,使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的同时,受到了传统教育和历史的熏陶。
历史本身往往就具有戏剧性。但要表现它,就需要去开掘去做艰难的追溯。缺少这种开掘精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就不可能真实动人。所以,我们有理由重视《红军东征》给予我们的启迪:用历史的戏剧性来表现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