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小康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4
第1版(要闻)
专栏:1991:人大·政协盛会纪实

  小康议
本报记者 皮树义
从贫穷走向温饱,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进步;
从温饱走向小康,又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
2000年已不再遥远,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又一次吹响了奔向小康的进军号,小康目标自然成了会内会外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
小康生活什么样?
十三届七中全会描绘了这样的蓝图:生活资料更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从历史走向未来,总是有轨迹可循的,对小康生活的主要方面做出大体的预测是有现实依据的。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青年研究人员陈炳才,不久前参与了《90年代消费战略》课题研究,他认为小康是一个生活质量概念,小康生活首先应理解为具有现代特征的生活,它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生活方便,身体健康,住房改善,耐用消费品普及,家务减轻,闲暇增多,都是小康标志。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圣明认为,小康目标既要有质的规定,也要有量的规定。具体说来,小康水平大体上要比温饱水平提高1倍。因为小康目标要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大体一致。前1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消费水平大约翻了一番半;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再翻一番,消费水平也要大体翻一番。这样计算,198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700元,到2000年将是1400元左右。杨圣明强调:国民收入不能都用于消费,还要有积累,还要发展生产。
实现小康,人们在吃、住、用、行等方面都将有一定改善。不少代表、专家都把解决住房问题看作是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现在城市居民最缺的是住房。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50.1%的职工把住房拥挤列为个人生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有的代表说:安居才能乐业,基本实现一户有一套住宅应是小康题中应有之义。
小康水平高不高?
许多代表的回答是既高又不高。说高是纵向比,与我们过去比,与温饱生活比,小康水平无疑是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说不高,是横向比,与发达国家比,与富裕生活比,实现小康目标也只相当于中等生活水平,我们还要继续奋斗。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已实现了温饱,但这仍是较低层次的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将使人民生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我们毕竟是站在现实的土地上,不可能一步登天,对小康目标的期望值不能太高。
来自湖北的人大代表周宝生说:中国有8亿农民,农村差别很大,实现小康不容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一项工程。
资源也限制着我们小康的“高度”。一些专家以食品消费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实现小康不能指望居民餐桌上的肉蛋奶比现在增加很多。因为我们耕地少,人口多,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后10年,粮食产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可供转化肉蛋奶的粮食不会很多,小康时的“吃”仍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吃”。
杨圣明把人民生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饥寒、温饱、小康、富裕。他说,解放前,中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解放后用40年时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再用10年实现小康,这就是50年时间。从小康走向富裕大体还需要50年,可以说是百年奋斗。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要忘了中国过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基础太差。
小康路子怎么走?
“小康等不来,靠不来,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来自河北的人大代表艾有勤的话反映了许多人的心声。
一些代表提出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小康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在人民生活方面的体现,没有翻两番也就没有小康。陈炳才说:生活水平的提高靠把“蛋糕”做大,“蛋糕”做大靠大家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蛋糕”做大。
人口问题对实现小康制约极大。生产成果再大,人口控制不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要下来,生活水平也就上不去。许多代表呼吁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实。
改革是实现小康的推动力。“蛋糕”做大靠改革,消费结构调整也要靠改革。住房改革是人代会上讨论的一个热点。一些代表指出:住房制度不改,房子问题就不可能根本解决。
实现小康不可能是各地区同步小康,只能是逐步推进,但是,先进地区应当带动、支持后进地区发展,走向共同富裕。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代表呼吁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植。一些专家指出:到2000年,有的发达地区不仅能实现小康,还可能进入富裕阶段,但是必须所有地区、所有人的温饱问题都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小康,才可以说目标已经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