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十郎才调岁蹉跎——记李渔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轶话

  十郎才调岁蹉跎
——记李渔二三事
司马一勺
清代初年,江南有三大词曲家:吴梅村、尤侗和李渔。三人中名声最大的是吴梅村,他曾任国子监祭酒,后辞官徜徉山水之间。在诗的造诣上,李渔虽未能与吴梅村颉颃,但在戏曲和通俗说部方面,李渔却能别树一帜,驰骋文苑。因此吴梅村曾在《赠武林李笠翁》一诗中咏云:“家近西陵住薜萝,十郎才调岁蹉跎。江湖笑傲夸齐赘,云雨荒唐忆楚娥。海外九州书志怪,坐中三叠舞回波。前身合是玄真子,一笠沧浪自放歌。”诗中虽有揶揄之意,评论却是公允的。
李渔(公元1611—1679)的一生,正处于明清易代的动乱年代。他在江苏如皋和浙江兰溪、金华度过了郁郁的前半生,在杭州、南京度过了游荡江湖、卖文卖艺的后半生。晚年则仍返杭州,老死于“东坡凭几唤,西子对门居”的云居山东麓。他的本籍则是兰溪县下李村,父亲李如松是“吃药饭”的郎中。李渔一生对浙江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和他在新安江一带度过了少年时代,显然是分不开的。
这位自号“笠翁”的才人,确实是文人中的多面手。作为戏曲家,他有《风筝误》、《巧团圆》等《笠翁十种曲》传世。作为小说家,他撰著了《无声戏》与《十二楼》。作为文艺理论家,他在《闲情偶寄》中写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颇富独创性的关于戏曲创作和导演艺术的理论专著。这些著作绝非“案头文学”,而是他的舞台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特别是,他常常率领家庭剧团在北京和南京为达官显宦演戏,借此以维持全家和小剧团的生活。这种近于后世剧团团长兼编导的生涯,曾被一些文人讥为“打秋风”,但它确实为李渔的写作提供了生活源泉。此外,李渔还是个出版家。他曾在南京开过“芥子园书铺”,所刻《芥子园画谱》十分精美,迄今犹被艺苑人士所称许。由此可见,李渔的才艺确是多方面的。
李渔在南京大约住了20年,虽然驰誉文苑,却未进入仕途。他自己固然受不了官场的拘束,官场也不欢迎他这样的才子,所以吴梅村所咏“十郎才调岁蹉跎”,对李渔的身世来说,是恰如其分的。
康熙十六年(1677)春,李渔挈全家由金陵移家杭州。“不足营三窟,唯堪置一丘”。他决意把“一丘”筑在杭州云居山东麓,自题宅名为“层园”。他寂居“层园”编纂文稿,《一家言》合集正是在这时候编成的。两年后——康熙十九年正月十三日,李渔病逝,终年68岁,葬于方家峪九曜山。李渔生前择墓于此,欲与山水为邻,以实现他的“老将诗骨葬西湖”的心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