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问鼎世界——东北制药总厂外向型经济开拓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4
第2版(经济)
专栏: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问鼎世界
——东北制药总厂外向型经济开拓记
本报记者颜建军
编者按:企业走出国门,与外国企业共同角逐于国际市场,这是中国企业应有的志气和力争达到的水平。东北制药总厂奋斗7年,迈出了这一步,难能可贵!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愈来愈高,对国际经济的依存程度也愈来愈大,借助国际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也愈来愈宽。希望我们的企业从东北制药总厂的经验受到启发,加快开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经济和市场。
地处沈阳的东北制药总厂,奋争7年,终于把自己主要产品的60%以上卖到55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4000万美元,挤进了世界药业强手之林。今年广州秋交会,东药的成交额又居全国医药交易团之首。人说东药职工有“三气”:工厂有志气、工作有生气、产品有名气。凭着这“三气”——
    去挣外国的钱
东药有这么几块牌子:国家一级企业、国家质量管理奖、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中纪委评出的“凭真本事搞活企业的先进典型”等等。在国内,产品本来就俏,人都说他们“小日子过得蛮红火”,为什么还要冒风险、开拓外向型经济之路?东药职工说——
“眼光不能只盯住国内市场,万一有个变化,咱‘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风险值得冒!”
厂干部分析得更实在:咱厂生产规模大,产品在国内消化不了,不开拓海外,生产必然萎缩;中小药厂如雨后春笋,产品蜂拥国内市场,咱万人大厂与“小兄弟”争地盘,不如主动让出一部分给他们,我们到国外去竞争;咱厂技术基础好,产品质量能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率先出去,有可能竞争取胜。讨论末了,厂长赵烽在大会上一锤定音:“产品打出去,去挣外国的钱!”
机会就在1984年。功能食品进入欧美家庭,老幼皆服维生素C。美国两亿人,年需量达1.78万吨,日本武田公司急忙赶去美国开办药厂;它还未正常开工,东药的维生素C已进入美国市场。1989年国内维生素C生产过剩,企业纷纷下马,而东药继续增产,因为世界第三大药业跨国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包销东药产品。巴斯夫开始把产品运回本国改包装后再卖,后来见质量不错,就用东药包装直接上市。
东药在国内逐步组建了横跨16个省市的东药联合企业集团,建立了确保出口创汇的原料基地。1987年,东药获得了外贸自主权,成立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沈东分公司,在香港、汉堡、伦敦设立了经销点,把销售网撒到非洲、欧洲、北美洲和东南亚国家。问到东药产品畅销世界的奥秘,沈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宋荫田说——
    靠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厂办外贸,从头起步,在贸易技巧上明显不如国外大公司,可东药人靠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也能满足外商的需求。
脑复康,是东药推出的国际80年代新产品,比利时UCB公司想包销,但他们自订的标准有12项与国际标准不同,也与东药的标准不一致,故面有难色,东药立刻提出按他们的要求生产,对方很高兴,当即把买价提高10%,包销90吨。硫糖铝是治胃溃疡的药,外商想要买带亲和力的,东药3个月就赶制出来,销路大开。
这个厂有省以上优质名牌产品21个,其中国优金牌2个、银牌5个。他们又根据本厂技术水平,参照国际药典新订了技术标准706个,果然竞争力大增。国外消费习惯总是花样翻新,一会儿要粉状,一会儿要粒度;就连外包装,外商的要求也是标新立异,一会儿要中改大,一会儿要大改小……而东药有了这些选择面极大的技术标准,就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这个厂的技术改造,也始终追随国际市场的变化。像维生素C,当国际市场刚把酸转化改为碱转化,厂里随即从德国、日本、荷兰引进5种相应的新设备装配生产线,将出口量增至1200吨,年创汇1000万美元。由于工艺领先、品质独占魁首,东药的维生素C一直享有全球期货市场的最高卖价。其他产品如氯霉素、利福平等,也都成为国际名牌。
“争创一流”,在东药是最响亮的口号。工作要一流;产品要一流;工厂要一流;人,也要第一流的。这种争创一流的精神,怎样继续发展呢?王允竹副厂长一语破的——
    问鼎世界,创出国际一流企业
外向型,得来不易,保持更难。除国际市场易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而波动外,技术、质量水平保持领先也非常困难。
东药人喜欢用江泽民同志的一句话来提醒自己:“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厂领导特别注意培养职工的科技和质量意识,使产品始终保持全优出厂。工人们习惯用“过关”一词互相询问;因为过关很难,面对的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仪和自动旋光仪等检测设备,即使国际药典最新版本未收载的指标出了纰漏也逃不过去。假若质量不合格,造成返工,问题出在哪个工段,就由哪个工段承担经济损失。东药早就实行了工效挂钩制度。
东药出口产品从未发生过索赔退赔现象。前两年,东药卖给新西兰的一批氢化可的松,对方来电说光吸收度不合格,要求退货并索赔1.1万美元;东药立即复查底样,认定毫无问题,建议对方自查原因,结果对方回电致歉,说他们的检测仪器出了毛病。
东药开发新药起点高,研制的新产品大多是国际80年代新药,有的品种国外还在临床试验之中。如前列腺素,国外还不能工业化生产,而东药已拿到新药证书。国外公司常说东药有“秘密武器”,而东药人也不否认,说这“秘密武器”有两件:第一是新产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研制一代;第二是“咬”住国际先进标准不放松,敢与世界名牌产品争高低。东药总是在国际药典新版本问世的3个月内,使产品质量达到最新标准。有的欧美大公司对此很惊讶,说:“我们的药刚上市,你们卖出的也不比我们的差!”
“出口产品代表中国的形象”,这一观念已在东药人心里扎根。他们的一些产品已经超过了国际最高标准,外贸部门的同志多次建议降低标准,扩大产量,增加出口。这本来很有诱惑力,像维生素A,采用一次结晶工艺,质量即可达到国际标准,还可缩短工期,减少损耗,一年可降低成本70万元,可东药仍然坚持二次结晶工艺,使质量标准在国际上领先。东药人眼光看得远,认为放宽质量标准或许眼前可得小便宜,而失去信誉、丢了市场,则长远吃亏。因此,像维生素C的消光值,发达国家的都是0.02,而东药的内控标准则偏要0.015。事实上,坚持高出这0.005,每公斤就要比别家多卖半个美元。美国MWM公司总裁马迈克参观了东药的维生素C车间后,称赞东药是中国的“罗氏”(“罗氏”是瑞士制药企业、全球十大药厂之一)。
如今东药正在逐步建立全球销售网络;跨国经济合作成份愈来愈大,产品原料在外、成品返销出去的比重逐渐提高;并开始在毛里求斯、泰国、巴哈马群岛和美国设立分厂……人们相信,东药外向型的步子将迈得更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