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7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展望
刘江永
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两国贸易关系的特点及前景可作如下估计:
(一)中日贸易开始具备扩大均衡发展的可能性,两国贸易结构有所变化 就中日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而言,日本占居优势,高附加价值商品竞争能力高于中国,加之长期以来中日贸易处于垂直型分工结构,所以很容易造成中方贸易逆差。中日双方都希望两国贸易实现扩大均衡发展,即双方在保持贸易往来相对平衡的基础上谋求不断扩大贸易。1985年以来中日两国正向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这种势头应继续保持下去。
从日本进口的结构上看,制成品进口比例逐年增加。1984年工业制品在日本进口中所占比重为30%,1989年达50.3%,1990年1—5月为50.7%。这是由于80年代以来日本大量出超和过于封闭的市场体系,引起日本同几乎所有贸易对象国之间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自我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因而被迫做出调整。此外,最主要的是日元升值后,日本一些企业因产品成本升高,出口竞争力下降,不得不加强对海外投资,扩大海外生产基地,而海外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又开始返销日本,从而改变了日本消费与生产的结构。
长期以来,日本的原料、能源依靠进口,而工业制品从生产到出口的全过程大都在日本国内完成。对这种“全套加工贸易型”结构,别国很难介入其中。而日元升值则迫使日本企业也不得不加紧利用国外低价高质的中间产品及资本货物。在日本进口的工业原料中,加工度较高的中间产品所占比重已从1982年的47%升至1988年的62%。据通产省1989年1月调查:有53.7%的日本企业考虑今后将增加国外中间产品、零部件的进口,以取代国内产品。而且一些厂家从国外进口成品的倾向也在加强。
中国对日出口贸易也出现结构性变化。过去中国对日出口的重头货是原油,1984年占我国对日出口的39.3%,而1988年则降至16.2%。与此同时,工业制品对日出口比重上升。1979年我国对日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率为26.5%,1989年则升至51.5%(若含食品类,为70%)。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机械类高附加价值产品很难打进日本市场,但近年来由于合办企业、委托加工等事业的发展,在较短时间内便开始促进了这方面与日本的水平分工的起步。
(二)90年代中日贸易的前景 从中日贸易结构上看,中方对日出口商品的层次还比较低,中日贸易扩大均衡发展的基础仍需加强。日本一般将贸易结构分为食品、工业原料、资本货物、非耐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等5大类型。其中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小汽车、高档玩具等)、资本货物(机械、运输、电子设备等)出口比重越高,表明科技水平及产品档次水平越高。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差距。1989年在中国对日出口中,耐用消费品占4%,资本货物占2%,低于东南亚地区8%和9%的平均水平。
我国过去对日出口主要依靠原油等工业原料。但日本在两次石油危机后进行了经济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每单位的石油消费量1989年比1973年减少37%。第二次石油危机的1979年,日本进口石油占其总进口额的30%,1988年下降为10%。日本能源对石油的依赖率已从1980年的66.1%降至1988年的57.3%。日本中部电力公司今后10年还拟将石油发电由1989年的38%压缩到26%,进一步推进原子能发电。而且这次海湾危机将进一步促使日本经济向“脱石油化”方向发展。今后中日贸易要扩大,除联合开发塔里木盆地油田、煤炭液化后对日扩大出口外,加强中国制成品出口势在必行。如果今后10年中日贸易继续保持80年代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中日贸易可达350—400亿美元。
(三)90年代中日发展经贸关系的努力方向 要达到上述目标,日本应进一步开放市场。目前,日本制成品进口比重虽已升至50%以上,但只达到欧美60年代中期的水平。目前美国制成品进口比重为80%,欧共体为72%,可见日本在吸收亚洲制成品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同时,中方也需作出重大努力。
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应保持均衡、稳定、不断扩大的发展势头。只要中日双方共同努力,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归结起来,可以认为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能否健康顺利发展,将取决于能否实现下述两个方面的良性循环:
其一是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与中日贸易关系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这方面,中国将保持经济稳定、协调、持久地向前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积极开展对华经济合作意义重大。日本经济界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日本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实质上也是为发展本国经济和对华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
其二是中日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中日政治关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将增强两国经贸界人士的信心,而两国经贸关系的加深又将为发展政治关系创造新的动力。以上两个良性循环的实现,应作为中日两国为21世纪发展友好关系而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文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