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励精图治 兴教育人——访山东省菏泽市教育局长李锡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励精图治 兴教育人
——访山东省菏泽市教育局长李锡林
本报记者 柏生
位于鲁西平原的菏泽,古称曹州,是誉满中外的牡丹之乡,也是宋代梁山泊好汉驰骋之地。今天,菏泽又以“兴教育人”成绩卓著而为人瞩目。最近,记者访问了菏泽市教育局长李锡林。
李锡林告诉记者,1984年他上任时,全市学校的校舍有77%是危房,“在雨季,教育局的局长惶惶不可终日”。“进村不用看,就数学校烂”。当时李锡林找行家估算了一下,翻新这些危房,至少需要5000万元,而这对于经济贫困、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的菏泽市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菏泽市委、市政府随即确立了“依靠人民办教育”的“三级办学、三级投资”的方针。几年中,李锡林坐着市教育局那辆破旧吉普车跑遍了全市城乡600多所中小学以及所在的乡、镇、村,反复宣传“集资办学、造福后代”的道理。他五下皇镇,全镇一下集资40万元,盖起了一座正规初中。一年多的奔波,李锡林在菏泽市一连升起了四颗“校改明星”。现场会一开,全市的校舍改造高潮轰轰烈烈地铺开了。苦战3年,到1987年底,全市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全部经过改造,“六配套”学校的比率达到96.6%,菏泽市成为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校改先进单位,李锡林被评为省校改工作先进个人。如今在菏泽,“进村就知道好房是学校”。在采访中,李锡林本人不愿意提及自己。他一再谈到菏泽市委、市政府“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的决策和全市百万人民勒紧裤腰带办教育的动人事迹。据统计,在菏泽农村中小学校校改总投资的5210万元中,群众集资达4650万元。农民张清运一人就捐资15.1万元。
古人云:“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李锡林一上任就把关心教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19中有位优秀教师赵庆黎,呕心沥血教书育人20多年,累死在讲台上。李锡林感动之至,不仅为他请了功,还为其家属子女办了“农转非”手续,安排了工作。1990年4月21日是赵庆黎逝世3周年,他妻子洪翠英不想再给领导添麻烦。岂知李锡林早把这个日子记在台历上。头天下午,他和学校领导一起带着500元钱来到赵老师家,洪翠英感动得泪如雨下……
为解决城区教师住房难,他四出奔波,建起了闻名全市的“优教楼”;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严格控制机关开支,挤出20万元专款,报销了部分教师长期积压在手中的药费单据。
李锡林一直把民办教师的疾苦记挂在心。他多次同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商,免除他们的“义务工”,提高民办教师待遇。1985年,他听说71岁的民办教师林丕善默默无闻地在讲台上耕耘了52年。在林老师退休前夕,李锡林和乡党委书记、中心学校校长一起登门看望。当了解到林老师生活困难和渴望入党时,李锡林和乡党委书记等当场决定补助500元,并建议基层党组织考虑林老师的入党要求。不久,林老师便实现了他的夙愿。李锡林花费了半年时间,数十次与保险公司等部门协商,终于达成市、乡与民办教师本人各拿一点的投保协议,使退休的民办教师可以拿到每月60元的养老保险金。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称赞此举在全国是一个创造。
李锡林更关心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几年来,他抓教师大面积培训,掀起教研热潮,大力开展“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优化组合,引进人才,推动城市教师轮流下乡支农,使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得到加强。
李锡林自上任那天起,就重视廉政建设,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廉政及监督制度。菏泽市教育局成为受过多次表彰的廉政建设单位。菏泽市投入几千万元用于校舍改造,但迄今市教育局机关却连办公地点也没有,56名工作人员挤在借来的平房里办公,房屋年久失修,常常漏雨积水。教育局三次放弃建办公楼的计划,把资金全部用到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中去了。
李锡林告诉记者:“十年改革,使我市教育进入了全面振兴时期。农村中小学校校舍改造的任务胜利完成,普通教育质量跨入了全区的领先地位,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格局基本形成。1989年12月,我市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先进市’。”
有人曾这样说李锡林:“一个县级市的教育局长,职位不高,权力不大,可担子不轻,难题不少,这种‘官差’干个什么劲儿!”李锡林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有人来挑这副担子。因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千秋基业,耽误了它,也就耽误了我们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