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8
第5版(理论)
专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

  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高狄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当前人们议论较多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讲出许多条。什么是最本质的、最大的优越性?应该说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江泽民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从奴隶制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极是剥削者,一极是被剥削者;一极是富人,一极是穷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资本主义尽管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随着基本矛盾的发展、垄断资本的出现和社会财富的集中,两极分化也愈来愈严重。一极是富人愈来愈富,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一极是穷人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近些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据估计,美国的无家可归者有30万到300万之多。”估计差数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美国政府从来不发表无家可归者的统计数字。第三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穷人就更多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贫困转嫁到不发达国家,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不发达国家贫穷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贫富对立问题,即“南北问题”。
我们不否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裕程度高。它们在几百年间积累起大量的财富。它们虽然富有,但分配极不公平,照样不能解决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造成的。
我国大陆有十一亿多人口,人均粮食还不到400公斤。如果我们不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肯定会有大量的人挨饿。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两万美元。按目前的汇率,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00多美元。因为我们的分配比较公平,所以人们的生活大体上可以过得去,从全国来说,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或正在显示出来。
发展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主张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地区和地区之间、人和人之间,各方面的条件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时间、在同等程度上富裕起来。所以我们允许并且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但同时我们也提倡先富的要帮助后富的,国家对落后地区、对困难户,要给予支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社会财富是人类创造的,本应为全人类所共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们都过着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伟大理想。这个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变成现实。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
人类社会所以会出现两极分化,就是因为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从法律上说,有不受剥削的自由。这实际上意味着有失业的自由、饥饿的自由。因为工人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别的谋生手段。这种饥饿的机制,逼迫人们为资本家卖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最怕的就是失业。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失业人口。美国失业人口现在是6%多一点,西欧国家有的高达10%以上。失业者是痛苦的。存在着失业大军,又加重了资本家对在业人员的盘剥:你不好好干就解雇你,反正有人在那里等待就业。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论什么人打着什么旗号,只要他主张实行私有化,那他就在实际上是主张实行、维护和恢复资本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还是以私有制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水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经典、最基本的原理。主张公有化还是主张私有化,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蒋介石上台,都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像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这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在,讲平等,讲人权,讲民主,好像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利。这是欺人之谈。
我们认为,只有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个人剥削人的根源,才能有真正的平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经济上的平等,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平等。所谓经济上的平等,主要就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离开经济上的平等,所谓政治平等是一句空话。对那些食不果腹的人来说,感兴趣的与其说是选票,莫如说是吃饭。这就是恩格斯讲的:“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6页)人权,首先是生存权。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人的权利?
从国家的政治制度来讲,民主是与专政相对立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这就是说,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实行真正的民主,即大多数人的民主为前提的。承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试金石。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现代工业很少。建国以后,我们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这是我们的家底子,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的经济支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很低,经济还不发达。现在,我们还不可能做到“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不仅如此,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即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道理很简单,为了“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必须调动一切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不论什么经济成分,只要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对国计民生,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都是有益的。
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会不会改变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不会。我们主张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各种私有制经济,但是,我们反对私有化。所谓“化”,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意思。我们主张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化是以私有制为主体。这是根本的区别。
现在,我国在工业产值中,国营工业占59.7%,集体工业占34.6%,个体工业占3.6%,包括外资在内的其他经济占2.1%;在全国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占38.5%,集体占35.7%,个体和私人占17.5%,其他占8.3%。如果把国营和集体加在一起,在工业中公有制占了94.3%,商业零售额中公有制占了74.2%,商业批发则主要掌握在国家手里。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点没有变。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所有制)的主要方面(公有制)决定的,所以我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今后,个体、私营、外资企业还要发展,社会性质会不会改变?关键在于发展的“度”,在于掌握好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多种经济成分要发展,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更要发展,政策应该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倾斜。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有经济的意义,而且有政治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因为强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取消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也不能只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而不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二者相辅相成,私有制经济应该成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发展效率问题
现在有人说:“集体企业不如个体企业,国营企业不如私营企业,更不如外资企业。”我认为,这要作具体分析。我们不否认,个体企业、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有其长处。比方说,比较灵活,比较善于经营和管理等。但也要看到,它们之所以效益较高,发展较快,也是因为有着国营企业不可比的条件。比如,为了鼓励集体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我们采取了减免税的政策。而国营企业税金是很多的。个体企业,虽然不减免税,但偷漏税相当严重。国营企业许多是老企业,有的企业退休工人与在职工人的比例是1∶1。国营企业还要办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食堂,等等,社会负担很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营企业担负着大量的指令性计划生产任务,而指令性产品一般都是微利,或者是赔钱的。当然,我们也应该足够地认识到,国营企业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上,确实有许多弊端,比如统得太多,管得过死,铁饭碗,大锅饭,等等,这些都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经过改革,国营企业的巨大潜力,一定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首钢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然是商品经济,就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讲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总是赔钱,带来企业留利、职工福利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挫伤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按价值规律办事,就必须使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相符合。而现在国营企业计划内的那一部分商品的价格,是不符合乃至背离其价值的。目前的价格“双轨制”有严重的弊端,一些人利用职权,就可以把“平价”变成“议价”,从中谋取暴利。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变“双轨”为“单轨”,产品必然涨价。指令性计划多是上游产品。上游产品涨价,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国家又拿不出那么多钱给群众以补偿,群众就不满意,就会引起社会震荡。所以,价格改革必须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方针,既要加快改革,步子又不能太大。
在价格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能不能调动国营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呢?我认为完全可能。实行企业承包制就是一个较好的形式。承包制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承包指标。盈利多的企业,承包的基数高些;盈利少的企业,承包的基数低些;亏损的企业,可以包亏损额,减亏留用。在价格尚未理顺、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承包制可以最有效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好办法。
承包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人民,由国家作为代表,以承包的形式由企业经营。最好是职工全员承包。企业向国家承包,车间向企业承包,班组向车间承包,工人向班组承包,这就把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完全统一起来了。
两权分离的承包制,首先在农村取得了成功。现在,农村98%以上的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过去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生产,现在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方式不同了,但所有制并没有改变,土地仍为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个人不准买卖土地,就不可能产生地主,因而也就不可能两极分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会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决不能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稳步前进,稳定发展,应该成为我们重要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不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经济确实有过几次大起大落。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一样,也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经济上的大起大落,是由工作失误造成的,是主观原因,并非客观规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生产是按比例发展的,搞多少加工工业,必须有多少原材料,多少能源和运力,有多大市场,这是客观的要求,是不能违背的。这个比例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常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即通过市场,盲目调节的。在调节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企业破产,一些部门生产下降。更重要的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势必尽量少地支付工人工资。所以,同巨大的生产能力相比,购买力总是不足的。生产“过剩”,就用分期付款等办法刺激消费,“过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当然,资产阶级和它的政府,即马克思、恩格斯讲的“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吸取了教训,加强了计划性,协调企业与企业、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是,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家关心的是利润,当国家计划与自己利益相抵触时,是不会执行国家计划的,反正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政府不能强行关闭我的企业,没收我的财产。
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不存在生产过剩,但在实际上,有过市场“疲软”,就是产品积压、商品销售不畅的问题。这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从总体上说,这不是生产过剩造成的,是计划不周,产品结构不合理,或者产品质次价高造成的。
按比例协调发展,是生产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可以通过国家计划实现这个要求。这是因为公有制是主体,国营企业必须服从国家计划,赔钱也得生产。这一点资本主义国家就做不到。再就是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可以按客观规律办事,力求计划符合实际。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共产党领导,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哪个厂长不服从领导,上级组织完全可以撤换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不能撤换哪家私营企业的经理,而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有这个权力。总而言之,有“四个坚持”,我们就能够保证计划的实施,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我们之所以出现忽冷忽热、大起大落现象,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急于求成。我们还落后,总希望发展得快一些,多办点事情。什么都想多办,但财力、物力有限,只好多发票子。票子增加了,东西没有增加,钱就“毛”了,就出现通货膨胀。于是,就收缩、调整,许多项目下马,造成很大浪费。调整了一段,理顺了,又想“大干快上”。急性病、急于求成,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十三届七中全会决定,把整个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要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工作上比较成熟了,今后有可能少走弯路了。
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优势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后取决于经济实力。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致力于发展经济。经济是基础,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来战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同时认为,精神的东西一旦掌握群众,就可以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讲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说的就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和精神的重要。
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物质上,比起社会主义国家占据暂时的优势。这是个时间差的问题,社会主义总有一天会赶上和超过他们的。而我们拥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优势,是资本主义根本不可能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多地发挥精神的作用。革命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主要靠的就是精神力量。不然,我们怎么能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和大炮?当然,精神要以物质作为后盾,就是说,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人民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以致酿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本来,经过1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应该是满意的,那场风波是不应该发生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误,而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忽视了、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就说过:“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同时又说:我们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396页)在社会主义时期,这个原则同样是适用的。我们提倡无私奉献精神,但在执行收入分配政策上,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由于私有制成分的存在,还允许一部分非按劳分配形式存在。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提倡的东西,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马上做到的。宣扬共产主义思想,实行社会主义政策,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工作。
社会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既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制度,它对劳动人民来说自然有吸引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曾经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就是“以俄为师”的。二次大战之后,社会主义曾经风行世界,有些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也宣称是社会主义。后来社会主义发展得比较慢了,比较被动了,有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从主观方面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调整生产关系;相反,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生存危机,不得不进行调整,诸如扩大股份制,增加工人福利和实行社会保险,实行某种程度的计划,等等,所以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拒不改革,就是改革的方向、路子不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践证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不坚持正确的方向,就会葬送社会主义制度。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和干涉。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军备竞赛和“和平演变”。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开始,资本主义就要消灭它。因为这是它们的最大威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资本主义更是处心积虑地要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是“热战”,后来是“冷战”,就是搞军备竞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机之利的经济优势,搞军备竞赛,搞“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国家处在十分被动的位置上。
在这个挑战中,如何争取主动,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列宁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7卷,第18页)经济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更好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邓小平同志说:“如果我们搞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人类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共同富裕”这四个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是目前世界上中等发达程度国家的水平。虽然如此,因为我们的分配是公平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比同等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高得多。人往高处走,到那时,社会主义制度对那些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千万不要小看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占人类的大多数,有丰富的资源。第三世界是发达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市场。发达国家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采取不平等交换和资本输出等办法,剥夺不发达国家,从而才有今天的富裕。第三世界国家真正在经济上独立了,就动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53—154页)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资本主义弊端的科学概括。
现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由本质优越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终究是不可战胜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遇到的每一次挑战,都蕴育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战胜了暂时的困难,就会出现美好的未来。
(原载《求是》杂志1991年第6期,本报作了若干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