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半个世纪的跨越——记我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8
第2版(经济)
专栏:

  半个世纪的跨越
——记我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崛起
新华社记者 张锦胜 新华社通讯员 赵绮蓓
中华大地,矗立起广厦千万间。然而,房屋漏水严重地困扰着我国许许多多的居民,也困扰着各级人民政府。进入80年代,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了我国建材工业的面前:国家每年为维修屋面里外渗水漏雨要拿出约12亿元巨款;国家每年要花费1000万美元进口中高档防水材料!
这一切更使北京油毡厂厂长杨步然和党委书记郭仲山焦虑。北京油毡厂是个有近40年历史的老企业,50年代曾凭借“金鸡牌”、“建设牌”优质油毡称雄于国内外防水建材市场。可如今,已不是靠几口大锅熬煮沥青、靠人工涂布油毡的时代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给防水材料工业带来了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已用高分子化学材料为主体的新型防水材料替代了传统的纸胎沥青油毡。这些新型防水材料的性能明显提高,能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各类建筑的需要。美国的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屋面用了20年仍完好无损;英国的无胎沥青聚合物油毡可使用40年以上;德国的改性沥青油毡屋面15年没有出现裂渗漏现象。生产技术和产品仍停留在40年代水平上的北京油毡厂,若仍像前几十年那样缓缓蛇行,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生产技术水平,要赶上当代世界水平都需要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
出路,对于濒临垂危的油毡厂只有一条:这就是必须对企业进行彻底的、并使其具有超前意义的全面技术改造。
时代的责任感驱使着杨步然叩开了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大门。1987年盛夏,肩负着改变我国防水材料落后状况重任的北京—奥克兰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由北京市油毡厂、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美国京仑有限公司三方组建的我国防水材料工业第一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北京油毡厂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这次创业比第一次“在一张白纸上作图画”更为艰难。全厂在完成由国营企业向合资企业过渡以后,立即展开了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全面技术改造:甩掉用了几十年的煮沥青的大锅,引进技术设备建成了自动化的我国第一流的制毡氧化塔,并同时完成了四、五号制毡车间的技术改造,形成年产230万卷油毡和10万余吨商品沥青的生产能力。接着,他们又一鼓作气,大胆引进属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德国多品种防水卷材生产线。这条生产线能生产出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直溜沥青毡、氧化沥青毡和改性沥青毡等10大类、240多种规格的新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完全符合世界最先进国家材料试验学会的标准。
在抓好硬件技术改造的同时,北奥公司没有忽视对“软件”的改造,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公司全体人员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除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外,公司其他人员采取层层招聘,进行优化组合。公司对职工实行强化管理,党委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理直气壮地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共青团也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探索和完善了合资企业中党组织保证和监督的方法。
这是一个对于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京城南郊,昔日构成油毡厂的黑烟滚滚、破烂不堪的景象消失了;在完成投资总额4000万元的全面技术改造任务后,原来的油毡厂获得了新生:合资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长了92%,去年总产值达到5700多万元,实现利润650多万元。北奥公司产品现已出口港澳、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创汇达184万美元。
仅仅三年多时间,实现了半个世纪的跨越。这,就是“北奥人”乃至中国建材工业的骄傲;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一曲催人奋进的赞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