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对太空和大地的深情——访苏联宇航员斯特列卡洛夫和马纳科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8
第7版(国际)
专栏:

  对太空和大地的深情
——访苏联宇航员斯特列卡洛夫和马纳科夫
本报记者 刘华新 吕岩松
为纪念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首航太空30周年,苏联宇航代表团应中苏友协的邀请前来北京参加纪念活动。日前,记者前往北京和平宾馆采访了随团来访的两位苏联宇航员斯特列卡洛夫和马纳科夫。
30年前的4月12日,尤里·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宇宙飞船成功地进入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成为有史以来飞出地球邀游太空的第一人。从那以后,苏联的宇航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6年2月升空的“和平”号轨道站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寿命最长的空间站。至今仍在太空运行,第8基本考察组目前正在那里坚持工作,而斯特列卡洛夫和马纳科夫就是去年12月刚刚从轨道站返回地球的第7基本考察小组的宇航员。
今年50岁的斯特列卡洛夫曾两次荣获“苏联英雄”勋章。他反应敏捷、知识渊博,10年前就开始在太空中飞行,迄今已往返4次,累计飞行时间达166天。他的同事、40岁的空军中校马纳科夫也有过300次的跳伞经验,能够熟练驾驶40种飞行器,也是享有一级飞行员称号的“空中英雄”。去年8月1日,他们乘“联盟TM—10”号飞船升入太空,两天后与“和平”号轨道站顺利对接,进入轨道站的“晶体舱”工作,在132天的飞行时间里共完成了200余项科学实验,并在工艺舱内生产出一批无线电电子工业奇缺的超纯晶体,为人类建立未来的空间工厂创造了条件。
两位宇航员介绍说,事实上,在“和平”轨道站不仅可以进行生命科学、天文学、空间物理和半导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能够在太空中直接生产出许多在地面上无法生产的新产品、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苏联宇航界取得的巨大成就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宇航员的心血。为了取得造福于人类的科研成果,宇航员在太空中要克服许多在地球上无法想象的困难。例如,为了保证水质,太空轨道站专设一个银制的水桶,但宇航员轻易舍不得饮用,因为每一克重量的东西运到太空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平时只能饮用靠仪器回收的自身挥发的水分。太空中虽有一处淋浴设备,但启动起来既费周折,又花时间,平常只能将就着用湿毛巾擦擦身子,算是洗澡。甚至自身排泄的小便也可以派上用场,从中可以提取一部分日常需用的氧气。长期失重致使腿部肌肉萎缩,必须回到地面后经过长期治疗和锻炼方能恢复,但这对他们来说算不得什么痛苦。马纳科夫不无感慨地说:“对于远离地球的宇航员,最难忍受的还是与亲人、同事和朋友的分离,因为在我们的四周永远是无边的宇宙和闪烁的星辰。”
两位宇航员接受记者采访的时间不长,但谈兴甚浓。不一会,话题又从太空转向了地球。马纳科夫说,从太空看,我们的地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星球,山脉纵横、森林片片,江河湖泊星罗棋布。但令人痛心的是,在太空中不仅能够看到人类建设的成就,而且可以发现人类破坏地球的许多迹象。人们排放的烟尘废物严重污染了大气层和海洋。而大气层并不像我们在地球上感觉到的那么厚,从太空看,它只是一层非常非常稀薄的气体。“这是我们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伞,我们有义务保护好它。”
斯特列卡洛夫和马纳科夫都是第一次访华,尽管他们在太空飞行中每天多次飞越神州大地。“我们热爱中国,它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谈到访华观感时,斯特列卡洛夫真诚地说,“万里长城就好像是一条很细很细的线,绵延在大地上,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是我们人类的骄傲。我们到北京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奔向长城。”的确,长城的壮美,故宫的辉煌,天坛的神奇,都使首次踏上这个国度的苏联朋友流连忘返。但更使他们难以忘怀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同行对他们表现出的一片真情,两位宇航员对中苏友好协会深情地致谢,并说,“我们近在咫尺的两国,没有理由不成为真正的友好邻邦。”
在访华期间,两位宇航员还同中国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参观了一些工厂的新工艺。斯特列卡洛夫认为,中国的宇航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苏联,两国在宇航业进一步合作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他相信苏中两国宇航员携手飞上太空的日子不会太远。
(附图片)
图为苏联宇航员斯特列卡洛夫(左)和马纳科夫。康景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