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悠扬的琴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8
第8版(副刊)
专栏:

  悠扬的琴音
何建新 陈宗安
1988年全国“金钥匙”少儿电子琴比赛,无锡市少年宫音乐教师范荣带着娃娃兵代表江苏进京角逐。学生名落孙山,仿佛一记耳光抽在他这位老师脸上,火辣辣、热乎乎。
“我听呆了。”他说:“看人家曲目选择之大胆,七八岁的女孩把钢琴大师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弹得如此之好;听人家曲目编排之新颖,左右手配合默契,功能使用奇特,在电子琴上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弹奏技巧,使乐曲有了更新的意境。”
北京让他大开眼界。假如一次失败能启迪你的悟性,那么其价值将胜过一次使人浅尝辄止的小小的成功。
长安街一下变得宽阔多了。平坦,整洁,铺满阳光,如明亮的琴键。这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回荡的唯有强者的足音。他想在此挥一挥手或跺一跺脚,但最后他只在心里嘶吼一串无声的语言:“总有一天,我会‘杀’回来获得好成绩的!”
这是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他1.8米的身躯里,找不到一点音乐的遗传基因。出生在清贫的普通家庭,他偏偏羡慕高不可攀的音乐殿堂。上小学时,他不会“翻筋斗”,被文艺宣传队淘汰,幼稚的童心寂寞难忍。母亲走东家,串西家,借来一只仅有8个“贝司”的小手风琴,像街头卖梨膏糖的人用的,他却拉得欢天喜地。善拉手风琴的小伙子,被调到了无锡市北塘区“小红花”演出队当琴师。
1979年恢复高考,他终于以灵巧的手指叩开了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门。4年后,一份毕业分配通知单,又把这位高材生送到了无锡市少年宫,执教娃娃兵。
北京不相信眼泪。
从北京回到无锡市少年宫,他办了两个电子琴普及班。一学期后,好的抽出来上小课。
他不用现成的大路货教材。音乐,是渗透强烈个性色彩的一方乐土。自己作曲、改编;自己试弹,再改;学生弹,再改;一首曲子,有时要改几个月!
他教学生,强调个性,因材施教。同一首乐曲对不同的学生,有的要求抒情,有的要求明快。面对一群娃娃兵,还要动足脑筋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风格和意境,发挥技巧,进入“感觉”。有位学生弹《白毛女随想曲》,最后几个和弦总是弹不好。范荣给她讲白毛女的故事。学生听得伤心流泪,手指上的琴键终于饱含了感情。
90年代第一春,范荣的身影又出现在长安街!
中央电视台全程录相的灯光,催开全国首届少儿(业余)电子琴演奏比赛的帷幕。儿童组13号选手,舒展纤细的手指朝明亮的琴键滑去。在她上方,有道金色光环。辉煌夺目,但又飘移不定。座无虚席的中国文联礼堂,鸦雀无声。衣袋里备有救心丸的范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的学生。
赛场上出现了戏剧性场景:弹第一首乐曲,评委的手抱在胸前;弹第二首,评委支起手掌托着下巴;弹到第三首,评委伸长了颈脖头朝前倾,后排观众站了起来——一首《沂蒙山变奏曲》,将他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淡淡的晨雾绕着小山村。雾中,有人在竹林里边弹柳琴边唱歌,委婉而柔美。转眼间,日出雾开,小山村醒了。村民们欢天喜地,载歌群舞,情绪热烈,节奏快速。渐渐地,小山村恢复宁静,在遥远的地方,似有长笛吹奏,画面远远地飘去……
比赛结果,他的两名学生,一个夺得儿童组冠军,一个成为儿童组并列第二名。
他高高地伸出两个手指。
“想不到你这么年轻,乐曲编得这么成功,祝贺你!”评委王立平紧紧握住他的手。
远在无锡的一位老人,一字不识,戴着老花镜请人读报,听到孙女获全国大奖,激动得老泪纵横。
比赛主办单位(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隆重授予他“伯乐奖”。
他沿着京沪线返回时,妻子手持一束鲜花,将他迎回家中。而后,无锡城里与他有“琴事”往来的朋友们,纷纷前来祝贺。
3个月后,他的学生在“金钥匙”全国儿童电子琴邀请赛中再次夺魁。由此,宋庆龄基金会授予他“园丁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