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不能漠然视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9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不能漠然视之
单尔山同志反映的问题是个老问题。可这一问题在一些地方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闹得不少像韩光远那样辛辛苦苦搞开发的承包户,日子一直过得不安宁,甚至鸡飞蛋打。有关党政领导对此不能漠然视之。
开发性承包不同于一般耕地承包,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干的。一旦由有实力的农民承包了,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其他投入要比一般承包多得多,收入也往往高于一般水平。一些开始不敢承包的人,只对高收入眼红,根本不想人家多付出的血汗,以种种理由抢分人家的劳动果实。这种“红眼病”实在不可长。事实证明,有利于农业开发的“小气候”不调节好,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对党的政策很难有个稳定感,生产积极性就很难持久地保持下去。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出通知,提出要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制。对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只要承包办法基本合理,群众基本满意,就不要变动。推行开发性承包工作难度大,计算上缴、提留基数十分复杂,难免出现不合理现象。在条件具备时适当作些调整是可以的,但大前提是有利于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积极搞开发农业承包户的积极性。如果种瓜不得瓜、种豆大家分,那必然寒了生产积极分子的心。
1987年本报发表《为什么刚包四年就挂锄?》的通讯,讲的是农民殷永成开发荒山种果园,合同规定经营10年,刚承包4年就干不下去了。事情也是发生在不大富裕的陕西勉县。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平均主义往往是和贫穷联在一起的,是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联在一起的。各级领导应当好好医治这类“气人有,笑人无”的“红眼病”。要把广大农民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导到商品生产上来,把农村多余劳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为各类专业承包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