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从三到三千万——记劳服系统“明星企业”吉化联合化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9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三到三千万
——记劳服系统“明星企业”吉化联合化工厂
徐彧 余月放
吉化联合化工厂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劳动服务公司。这个70年代末由家属厂起步,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的企业,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经济效益、安置效益、社会效益兼顾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了“明星企业”和有数千万家产的“富翁”,成为全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佼佼者。
在3元存款面前
1984年上半年,年轻的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联合化工厂刚刚安顿好3000多名待业人员的时候,正逢产品严重滞销,工厂80%的生产装置停产,工人开支靠外借,到6月22日,联化厂在银行帐面上仅剩下3元钱,全厂上下人心浮动,人心思退……
面对这进与退的严峻时刻,新调整后的厂级领导班子带领全厂工人,在重压下开始进行改革。他们借鉴农村承包致富的做法,把经济承包引进厂,同时,吸收乡镇企业灵活经营的经验,大胆推行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利润包干,超利分成,多超多分,亏利自赔”的经济责任制。“包”字入了门,巨大的压力变成了经济效益,1984年下半年实现销售利润365万元,是上半年的4倍,使企业冲出困境,走上坦途。
这个厂深深懂得,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生产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就要在装置的新建、扩建和改造上花本钱、下功夫。全厂5个主要化工装置,先后进行8次“大手术”,不仅能力翻番,还具备生产多种产品的功能。其主要产品打入了东北、华北、中原、江浙等地区,并远销国外。为进一步开拓市场,该厂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了经济信息处、产品代销处,把经济发展的触角伸向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提高竞争手段和能力。
一系列改革、改造、发展措施,使联化充满活力,经济效益连年上升。1985年实现利润526万元,“七五”前3年以平均每年56%的速度递增。1990年在工业生产普遍滑坡的情况下,他们船大敢顶风浪,以多品种取胜,创造出经济效益适度增长的“小气候”,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利税达到3662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9%和16%。
广开就业门路
联化这个劳服企业10年安置了5240人就业。每年平均安排500人,并且人人有活干,必须不断开拓就业门路。
这个厂在安置能力趋于饱合,安置任务高于经济承受能力的双重压力下,坚持做到“三同时”。即:在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同时考虑安置规划;在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经济承包合同的同时签定承包安置指标;在安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同时安排安置计划,保证经济效益和安置效益并重原则的落实。企业逐渐形成了化工为主,多种服务为辅的投资少,见效快,用人多,可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安置渠道。
让更多人成才
联化还重视就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技术、道德水平教育,不停顿地开展了以“爱联化、做主人”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造就一支“自立、自强、团结、奉献”的职工队伍。近年来,该厂先后从优秀工人中提拔干部123人,发展党员167人,发展团员692人,4年内“两劳”就业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为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素质,该厂先后选送684名优秀青工到大中专院校和技校深造,10年教育投资260万元,为企业培育出急需的人才。
联化人用诚实的劳动换来了共同富裕的果实,过去矮小脏乱的手工作坊,已被高大清洁的厂房、先进的装置所替代;职工结婚无住房、女工生育得不到照顾已成为历史,现代住宅楼、幼儿园和托儿所矗立,创造了劳服企业自己解决职工福利设施的先例;职工连续4年晋升效益工资。“联化”产生了强大的磁力,“到联化工作”已是许多人的向往和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