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心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9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江桐杯文艺特写征文

  心碑
张自录
羊年,旧历二月初四。柴北村的群众,扶老携幼,不约而同地向村联合诊所走去,向那牵心系魂的地方走去。
一块1.7米高的石碑,立在村联合诊所院子当中,红色的帷布慢慢揭开了,露出两行烫金大字:“乡土医魂——陈嘉智纪念碑”。
这是一块心碑。1500多名乡亲,捐款3837元,筹措一年,勒石为碑,为死者,是缅怀;为生者,是警策;为后人,是昭示。
一年前,也是这个日子,乡村医生陈嘉智倒在了出诊途中,倒在了他为一个“老病号”坚持17年登门治疗的途中。他走完了43个春秋。
噩耗传来,附近19个乡镇、村庄的两千多名群众,没有人发动,没有人号召,他们佩戴着自己扎制的粗糙的白花,为他——一个没有耀眼官衔和显赫地位的布衣死者,一个只有8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举行了在高密县也是头一回的最隆重的追悼会。
那天,料峭的早春的风,刮得有些凄惨,也刮得悲壮,更刮得让人好生思念。
人群中,“特等功臣”、老退伍军人王德顺思情如潮涌——
10年前的夏天,他患重病,陈嘉智两次陪他去青岛医治。责任田里的麦子等着收,豆子等着种,陈嘉智全撇下了,连吭声都没吭声。回来后,陈嘉智一天两次登门给他打针喂药……想到这,王德顺好难受哟。
那年寒冬,漫天大雪,屋前老杨树下倚着一个人,一个“雪人”。“哎呀,是你?嘉智,你自个有心脏病,这么个风雪天,还出诊干嘛!”王德顺心疼地拖他进屋。
“大叔,俺倚在这歇一会便好,‘老队长’病重,还等着俺哪。”雪地上,留下一行深浅不一的脚印。
“老队长”名叫邱广成,追悼会那天,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好人哪,好人,嘉智,你走得让俺们心疼啊……”
1978年春,“老队长”领着大伙打井抗旱,不慎从8米高的井口掉到井下,昏厥在井底。陈嘉智闻讯赶去抢救。随后用担架抬着“老队长”去了大医院,总算脱险,却落了个肢体瘫痪。
从那,陈嘉智就成了“老队长”的“贴身医生”。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十年风雨行医路,陈嘉智一日三次上门为“老队长”医治。为给“老队长”治好病,陈嘉智在自己身上学起了针灸。每天,他都搀扶着“老队长”做恢复肢体功能训练。
十年哪,陈嘉智心血没白费,“老队长”竟奇迹般站立起来。
“嘉智是为俺乡亲们累死的呀!”“老队长”哭喊着。
在陈嘉智当乡村医生22年的工作史上,没有“星期日休息”的记录,没有“半夜三更不出诊”的记录,更没有“身体有病谢绝求医”的记录,有的只是乡亲们送给的一个称呼:“全天候医生”。22年,他诊治的病例达21万多人次!
“俺老娘活了87岁,不是嘉智,她老人家活不到那个年纪。”村民王垂范眼中滚着泪珠,向周围的人念叨着:“老人在世时患肺心病,常常一口痰咳嗽不上来就憋得休克。后来老人瘫在炕上,屎尿脏臭,嘉智都给拾掇。那一回,老人又被痰憋住了,嘉智用嘴从老人口中将痰吸出来,老人喘出一口气,才得救。俺拿钱谢他,可他硬是不收……”王垂范说着哭出声来。
春风刮得花圈揪心地响。一副挽联,牵动千家百姓心:“真为民妙手回春万家春,空回首长歌作泪百姓泪。”
火化的灵车缓缓驶离,茫茫人流为陈嘉智“送行”。
沟里路村的一位老人被人搀扶着拦住灵车,泪如雨下:“嘉智,你的大恩大德……俺还……还没报,你怎么……怎么就走了啊……你不是说,说把俺治得能下床走路了,你才……才放得下心吗……”
“俺们对不住嘉智”,村委会主任张久源流着泪,让人扛来两袋面粉:“嘉智活着时从没向村里要过什么照顾,问他有啥难处,他总是说很好很好。很知足的样子,很知足……”
是的,生者陈嘉智,他很知足,他曾先后五次荣获高密县“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并被评为山东省潍坊市卫生系统“优秀乡村医生”。
死者陈嘉智,想必也会知足,他得到了人民群众给他这个普通共产党员最高规格的褒奖:“陈君嘉智……以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夙夜辛劳,救人危苦;家境清贫,从不介意;病人焦急,牢记胸怀……君功垂桑梓,誉满乡里;老幼铭感,报章传诵……经各界人士公议,立此贞石,永作纪念”——那是镌刻在老百姓心中的碑文啊!
  心之碑,永恒。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