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苍山洱海毓灵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9
第8版(副刊)
专栏:

  苍山洱海毓灵秀
冯双白
年初,偶得机遇,我重访了文化历史名城大理。疏阔的街衢,飞檐的城门,古色的楼宇,都使人不禁想起它作为西汉之郡,古南诏国、大理国之都,所拥有的悠远、神奇。登高远眺,苍山积雪,经年不消;洱海碧波,宁静幽渺;山海之间,乱云飞渡,灵秀之气,直透心扉。
面对处处古迹,处处传说的大理和深厚的白族文化传统,我只有连声的赞叹。然而,我也因为没有看到大理白族自治州艺术团的演出感到遗憾——他们在全国享有声望呢!
当北京城枝头新绿的时刻,他们竟不期然地来了。观看演出中,我再次感悟到了苍山洱海的灵秀。
坚持民族艺术纯正、浓郁的风格与艺术创新的统一,做起来颇为不易。可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却实实在在地实现了。舞蹈《闹山红》取材于白族民间传统歌舞活动“绕山灵”。表演中,原为民间节日的狂欢之气氛得以保留,又糅以白族人粗犷中见诙谐的性格特征,开场之后,即得好评。女子群舞《闹阳春》,所用动作素材并不新奇,是在中国广大地区都流行的“霸王鞭”。但编导着意突出白族“霸王鞭”舞的摆肩晃身的韵律,全用女性舞者表演,收取刚柔相济之效,于平淡处建奇特之功。编导还大胆借用了白族龙舞“板凳龙”的道具和舞法,使该舞不同凡响。这样的艺术创造,可谓向传统要新意的艺术创造。
近年,歌舞表演与民俗风情合台演出的情形日渐兴盛,名为“风情歌舞”、“风俗诗画”。各民族、各地域的独特风俗人情、世态人心成为歌舞表演艺术家们纷纷描摹搬演的对象。其间,有不少人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凸现人情世态的特征,收效不错。但也有的创作,只取表象,不问情由;仅只哗众取宠,不做文化的深入。对特定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不进行鞭辟入里的考察与研究,只是浮光掠影地对风俗加以展览,稍加变化,便自夸为“创新”。比起上述这类创作,大理白族自治州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则显出了他们为人的质朴,艺术上的认真。他们的艺术是在以求得对传统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创造。苗族民间舞中有一种以队形变化为主的表演,舞者手拉手相互穿梭而行,结成一团复又展开,名之曰“解疙瘩”。编导喻良琪从中受到启发,创作了同名群舞,表现苗族青年男女的爱恋情趣。艺术构图十分精美,却又自然妥帖。他创作的另一群舞《白子白女》,从白族宗教舞蹈和山区舞蹈中开掘白族人的性格力量,用动作的轻重、色调的浓淡对比之法结构作品,很有些出于传统而超越传统之法的味道。
看过演出,我似乎更熟悉大理了,因为我对大理人的灵捷与聪慧、秀美与认真,更理解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