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大渡桥横铁索寒”——现代豫剧《飞夺泸定桥》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9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渡桥横铁索寒”
——现代豫剧《飞夺泸定桥》观后
薛若邻
最近,河南省安阳文化艺术学校为首都舞台送来了一出现代豫剧《飞夺泸定桥》,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演出,它贵在创新,自成一格。传统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手段很多,但比较常见的还是运用唱念方法,而主要以舞蹈动作和武打技巧来刻画人物,渲染剧情的究竟不多,尤其是现代戏,更是少见。豫剧《飞夺泸定桥》辄运用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和高难技巧,为戏曲侧重舞蹈手段表现革命战争题材闯出一条新路。
雨夜行军一场,为表现红军战士接到命令后不顾山高路险,战风雨、斗闪电的情景,演员们调动戏曲表演的各种方法和高难动作,例如“跳板”的运用和“串筋斗”的过场等,把红军战士冒雨行进的艰难险阻展现得既生动强烈,又具体清晰,而且也很贴切。特别是表现战士们飞越高山峡谷的情景,运用了“台蛮”、“云里翻”等特技从高台上翻下后,紧接着做各种翻、滚、跌、扑动作,使精采的表演迭起,既表现出环境的险恶,也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歼灭猛虎岗守敌一场戏,演员运用传统戏曲舞蹈和现代舞蹈的紧密结合,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很有特点。
《飞夺泸定桥》的高潮的舞蹈运用与精采的舞美设计巧妙的融为一体。幕一拉开,为观众展现出一幅两岸悬崖绝壁,中间河水湍急汹涌的情景,舞台上两条又粗又长的铁索从左右两侧横贯台中,景物很逼真,突出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境。演员在高昂激越的乐曲声中出场,通过一系列的翻舞,表现人物拚搏在铁索桥上,成功地塑造了红军英雄群体形象。
现代戏曲在表达思想时,通常是设计一些曲折的情节,集中地刻画几个人物,然而《飞夺泸定桥》一剧则着意塑造群体英雄形象,主要运用戏曲舞蹈动作的组合和编织,其难度是很大的,动作“温”了不出戏,过头了反而搅戏,这出戏的舞蹈运用就在于恰到好处,令人叹为观止。
《飞夺泸定桥》是一出好戏。表演这出戏的河南省安阳文化艺术学校的几十个豫剧学员们,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正是他们朝气蓬勃、勤学苦练,掌握了戏曲表演的娴熟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演出这样感人的好戏。
(附图片)
(左图为剧照 刘振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