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一子动,满盘活——呼兰县房改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0
第2版(经济)
专栏:房改信息

  一子动,满盘活
——呼兰县房改见闻
本报记者 夏珺
一进羊年,记者在哈尔滨市呼兰县看到,这个4年前除一座天主教堂外没有楼房的县城,如今主要街道的低矮旧房不见了,两侧楼房鳞次栉比,泥土路也变成了柏油路或沙石路。2公里长的新建商业街人群熙来攘往,吆喝叫卖声此伏彼起,一派繁荣景象。
短短4年,县城面貌何以有如此变化?答案是:启动房改“一子”,经济“满盘”皆活。
呼兰曾是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的穷县,居民住房一直很困难,历届县政府均无力解决,为房子来访、告状的应接不暇。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了县领导的深思:为什么不少住在拥挤破旧房里的人家,高档家具、家用电器却一应俱全?为什么屋子漏雨,他们宁肯用塑料布遮着家具、家电,也不肯花钱修房子,尽管城镇居民在银行有着上亿元存款?
县领导的思路越来越明确:传统的住房福利制必须打破,要想走出困境,只有发动群众集资建房。
为了把社会闲散资金引导到住宅建设上来,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一些税费;允许房产部门出售破旧房;开发新住宅;实行新房新租等。1987年起步至今,共发动单位和个人集资1亿多元,其中职工个人集资8000多万元,建起69栋住宅楼,3392户居民乔迁新居,全镇人均住房面积由房改前的5.6平方米提高到8.3平方米,职工群众住房紧张的状况基本得到缓解。
主管城建工作的王副县长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一个城镇人口仅10多万的呼兰县,个人集资就达8000多万元,银行存款还没减少。4年建了近27万平方米房子。如果靠县财政,盖这些房子得400年!”
房改这步棋走对了,全县经济这盘棋也跟着活起来。
1987年前,全县只有两家建筑公司和几个维修队,总共不到1000名职工。到1990年全县已拥有8个建筑公司,职工7000多人,而且常年有活干。建筑业近3年实现利税500万元,成为县里的一大财源。砖厂、水泥厂、水泥预制构件厂成倍增长,建材业每年实现利润由不足百万元猛增至500万元。由于新建住宅楼底层门市房出售或出租给商业企业,新增营业用房2.7万平方米,兴办了工商服务网点630多个,安置就业人员2500多人,还新建了一条2公里长的“商业一条街”,市场的繁荣吸引了邻县明水、兰西的个体户也到呼兰买房经商。居民买到新房后,舍得花钱装饰房间、添置新潮家具、家用电器、工艺品等,少则花费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人们观念上的无形的变化更令人欣喜。过去没房找县长要,现在想要房子的鼓动单位领导:你看某某单位都住上楼了,咱们也集资盖一栋吧!
在一栋去年年底才竣工的集资楼里,记者随意叩开一家房门。这是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房主孙德军30多岁,在机关工作,家里4口人。孙德军告诉记者,他卖旧房后花2.4万元买下这套房子,问他住进新房感觉如何,他连声称好,说:“过去住平房,房子破旧不说,下了班要通炉子,弄得满屋子烟,现在下班点上煤气罐就能做饭,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多舒服!”
现在,呼兰县镇住房私有率已高达95%,据了解,买房者中动迁户和个体户各占20%,企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占60%。不靠国家靠自己,呼兰人房改的观念越来越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