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点亮万家灯——记献县西双坦村党支部书记于天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点亮万家灯
——记献县西双坦村党支部书记于天瑞
在河北省献县,有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于天瑞。他带领西双坦村群众“刨穷根”的动人事迹,在燕赵大地广为传播。
      一                        
1976年,在解放军某部任团政治处副主任的于天瑞回乡探亲,一看村里生产落后,人均收入几十元,有20多户村民外出讨要,十分痛心。回到部队后,他含泪写了复员申请,要回家乡同乡亲们一起改变贫困面貌。
组织上批准他复员,并告诉他地方政府已作了安排:“你带商品粮,妻子转到地方工作,准备安排你到县里或乡里担任领导职务。”于天瑞谢绝了地方政府的安排,于1977年9月1日告别部队回到了家乡。
不久,于天瑞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深秋的一个夜晚,他带着支部委员来到贫困户于天岭家。在歪歪扭扭的危房里,于天岭的妻子刘凤霞一边抹泪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半盆红高粱装进一个小口袋,3个孩子正大口大口地吃着红薯面粉包的菜团团。于天岭准备带着全家逃荒。   
于天瑞召集支部委员开会,他说:“共产党员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乡亲们穷,是咱党员干部的耻辱。俺希望大家别忘了入党誓言,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去带领群众改变面貌。”党支部一班人挺起了腰杆。一个气度非凡的蓝图制订出来了。
    二
3年规划蓝图亮开后,赞赏的,畏难的,怀疑的,都有。“只要大伙儿齐心协力跟着党支部干,3年后一定让大伙儿填饱肚子,吃上细粮。”于天瑞走东家,串西家,把大伙的心说活了。
借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于天瑞带着群众开始打深机井,建设水利配套工程。他拚搏在工地上,一连2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睡过一个整觉。
于天瑞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乡亲们风里雨里苦干,没出3年,村里不仅还清全部外债,还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沼气化。每年吃返销粮3万多公斤的历史结束了,全村向国家贡献余粮4万多公斤。
1980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浪潮,西双坦村很快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怎么富呢?于天瑞广泛搜集信息,选准了收益高、见效快的种棉花致富这个突破口。1983年,他搞的地膜覆盖、春播、夏播三种试验全获成功,亩产籽棉分别达到480公斤、380公斤、200公斤;平均亩产高达370公斤,收入800多元。
大伙儿纷纷找到于天瑞家里讨教。他来者不拒,毫不保留地教,还利用村里的广播向人们讲解种棉花技术,随时提供咨询服务。
这年,全村种棉花1000亩,总收入50多万元。
秋后,村上买来轧花机,光加工棉花一项为群众增加收入8万多元。
1985年,于天瑞在报刊上又找到了一个致富信息——种西瓜。他去北京买西瓜籽,有些户就跟上了。于天瑞怎么种,大伙儿跟着;于天瑞怎么管理,大伙儿学着。这年西瓜长得又大又甜,平均亩产值1200多元。
第二年没宣传,没发动,全村90%的农户都种上了优种西瓜。仅这一项,人均收入500元。
    三
“要想富得瓷实,咱就得不断唱新戏。”不久,于天瑞和他的伙伴们又描绘出一幅更宏伟的蓝图。在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果树,走种养、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路子。这既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也有利于提高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
于天瑞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在高级农艺师的指导下,把全村2000多亩耕地挨块儿进行了土壤化验,最后确定了适合本村土肥条件的梨树、桃树两大类的12个优质品种。
接着,于天瑞鼓动群众投资12万元又打了41眼机井,铺设2.5万米地下输水管道,新增180千伏安的变压器两台,175千瓦的发电机3组,一举建成了1400亩果园水利配套工程。同时,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发展起庭院经济;又投资30多万元,买设备,请师傅,建起了一座年产值40万元、年利润8万元的果脯厂。蜜枣、沙果脯、京糕条、桃脯、地瓜脯等产品,很快在北京、天津等5个城市叫响了。
为了增加农肥,开创财源,实现农业良性循环,于天瑞马不停蹄带领群众开创养殖业,准备兴建一座产值100万元的现代化种鸡场。可是,资金缺少20多万元没着落。他把积攒多年给弟弟娶媳妇的1万元钱和妻子这年打树苗挣的3500元全部拿了出来。群众跟上了,集资填上了缺口。经过一年多的苦干,可创年利润30万元的现代化种鸡场,终于建成了。
于天瑞还购买了《幼树栽培》、《病虫防治》、《果树整形修剪》、《桃树保护》、《密植苹果》、《密植鸭梨》等20多本有关果树栽培技术的书籍,利用晚上刻苦学习。凡是想让群众学的科学技术知识,于天瑞总是自己先弄懂,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懂书记”。
    四
似水流年,于天瑞已年逾半百。他还是住着两间全村仅有的窑洞,屋里没有一件价值超过100元钱的好家具。可是,去年这个村社会总收入100多万元,人均收入1000元。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也一件件地搬进了农家小院,40多条光棍汉都娶上了媳妇。西双坦的乡亲们富起来了。他本来是个致富能手,如果只顾个人,肯定能成为一个富翁;他家仅靠种植、养殖就挣了不少钱,但是多数献给了集体和群众。村里的每一项事业,都凝聚着他的奉献。
是什么力量鼓舞和激励他表现出如此高尚的品德,创造出如此动人的事迹?是党的最高理想,是立党为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8年他被推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近几年,县里有关领导多次找他说:“天瑞,这些年你汗水没白流,确实改变了西双坦的面貌,县委研究决定还是把你的农业户口改为非农业户口,你的工作县里也有考虑。”“党组织的关心,天瑞俺打心眼里感谢。不过,俺的户口决不再‘农转非’,至于别的俺更没有寻思过。俺是个共产党员,俺想的就是西双坦村的群众,想的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有人把于天瑞喻为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也有人把于天瑞喻为吃草挤奶的牛。其实,于天瑞就是于天瑞,一位钢铁般的汉子,一位响当当的共产党员,一位真正赢得群众信赖和尊敬的支部书记。这正像于天瑞经常勉励自己的那样:“人活着就应该拚搏向上,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有生存的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