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系统地配套地做好农村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1
第5版(理论)
专栏:

  系统地配套地做好农村工作
中共河北省委书记 邢崇智
实现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任务,要做艰苦的努力。总结历史经验,完成面临的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按农村经济、政治和思想等领域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配套地做好各项工作。这主要是搞好三项基本建设:一是完善以双层经营为原则的农村经济体制,二是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三是推进以社会主义为特征的思想建设,使它们互相配套,成为内部结构紧密而充满活力的农村系统。下面着重就这几个方面谈点体会。
    完善以双层经营为原则的农村经济体制
这是系统地配套地做好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环节。
第一,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怕政策变,主要是怕否定农业的家庭经营。因此,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是稳定农业的家庭经营。
第二,完善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遵循的原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必须体现在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上。其中的集体统一经营,就是集体作为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公有资产的发包、承包和其他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对社区内的各经营单位进行协调、管理和服务。如果不是这样,农村经济社会就会陷入不稳定状态,社会主义在农村的基础就会动摇。
第三,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现在的农户,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不仅需要社区组织的综合性服务,还需要国家服务和社区外经济组织的专业服务。农民所需要的这三种服务,在实践中日益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国家服务和专业性服务,需要社区组织的支持和配合;社区组织的综合性服务,往往受国家服务即宏观环境的制约;专业组织的服务,不仅可以带动社区组织的服务,而且这两种组织可能联合成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一些专业性服务如集团承包,已执行着某些国家服务的职能,等等。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过程,就是这三种服务日益紧密结合的过程。
当前,建设新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个急迫任务是,按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本来涵义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现实要求,进一步规范村级经济制度。一些基本的经济制度不能规范化,其他工作也很难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也就不可能建立农村工作的新秩序。根据河北各地的经验,当前要着重规范以下五个方面的村级经济制度:一是,完善土地制度,包括明确界定土地产权和所有权主体,健全土地管理的调控制度和行政部门与群众相结合的调控监测制度,规范土地使用与流转的形式。二是,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调整农户承包的地块和土地承包方式,完善土地经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是,完善农村各业的承包合同,包括明确承包双方的地位、权限和利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约束范围和奖惩条件。四是,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积累制度和劳动积累工制度。五是,严格集体资金的管理制度。集体资金较多的乡村要建立合作基金会。村集体资金,可实行村有乡管。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审计监督,各项开支都必须合理,必须公开,加强群众监督。
    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在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中加强党支部的建设。为此,一是搞好服务,即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服务功能。从党支部的自身建设看,大量的事实表明,村支部积极开展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服务,集体经济的实力就会逐步增强,干部的威信就高,说话也灵,村风村貌健康向上,才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二是选好带头人。要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密切联系群众、团结战斗、充满活力、能够带领群众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要有一个优秀的支部书记。实践证明,选对了一个人,往往能兴旺一个村。一定要拓宽选人渠道,把群众真正拥护的公道能干、善于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人,选拔到党支部的领导岗位上来。三是更要重视育人。对农村干部,要严要求,不苛求,只要没有大的毛病,就不要轻易换人,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不要一提党支部建设,就是选支书,换班子,而要加强经常性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党员素质。
第二,以“公开”、“监督”为中心,加强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组织,但也承担着部分行政职能。村委会要完成好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就必须增强村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几年,各地都创造了一些民主管理的好形式。比如,建立村民议事会制度,凡本村的重大事务,都经村民代表民主讨论决定,再经村民代表贯彻到每一个农户。再如一些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禁赌协会”等等,都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好形式。还有,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定时、定点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实行群众监督。我们要鼓励大家继续积极创造,并逐步规范起来,使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更主动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建立健全村合作经济组织。1984年中央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从统计数字上看,河北省各地已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村,约占村总数的90%,但有不少村有名无实,且名称也很不统一。现在看来,统一命名为经济合作社较为适宜。应当明确,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是现阶段农村主要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集体公有的土地、农业设施和其他公共财产为基础,以村落或居住区为单位,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行农工商综合经营,为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具有明显的社区性、综合性。建立健全村经济合作社,实质是使“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经济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
第四,建立健全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村干部首先是农民,一定要充分体谅他们的实际困难,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为村干部进行人身和家庭财产保险。对享受固定补贴的村干部,要本着“人员少一点,要求严一点,待遇高一点”的原则,建立一套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中心的激励机制,责权利相统一,使村干部“干有所为,退有所安,老有所养”。确实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经县级党委批准,可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上来。
    推进以社会主义为特征的农村思想建设
完善双层经营的经济体制,必须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才能推动新体制的完善和发展。针对部分农民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分田单干的模糊观念,需要进行土地公有的教育、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教育。要向农民讲清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集体经济新形式,其他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也是集体经济。为使农民更好地履行各项义务,需要向农民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使农民明确,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向集体交纳提留,是联产承包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强家庭经营活力的需要。为促进农业扩大再生产,使农民把有限资金首先用于生产建设,需要向农民进行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要和完善双层经营、规范村级经济制度一道去做,和集体积极开展为农户生产、生活服务一道去做,和多方面开辟资金来源、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一道去做,和杜绝各种不合理的农民负担一道去做,和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一道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进行以社会主义为特征的农村思想建设,包括更为广泛的内容。比如,动员农民自己起来,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买卖婚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进行斗争;大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包括通过各种业校向农民传授科技文化知识,以文化馆站为枢纽,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以及加强报刊发行、电影放映活动,办好农村有线广播,等等;加强以普法教育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帮助农民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一切违法现象进行坚决而有效的斗争,也是农村思想建设不能忽略的重要方面。
以社会主义为特征的农村思想建设,应该以建设为主,教育为主,不能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判开路”那一套。但是,也不能因为摒弃“左”的东西,而否认我们党在几十年的英勇奋斗中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如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从总体上说,这些优良传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把它们恢复起来并不断发扬光大。现在,我们正在宣传学习傅显忠。傅显忠同志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上,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新形势结合起来。他编了几十万字的黑板报宣传材料,适合群众口味,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农村系统工程建设中的组织指导
农村工作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巨大系统。搞好这个系统工程建设,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切实加强组织指导。
第一,确立“加强村级,完善乡级,转变县级”的总体思路。
加强村级的工作主要靠乡镇党委和政府来做。加强村级,势必向乡级组织建设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乡镇党委集中精力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二是乡镇政府有效地行使各项行政职能,组织好经济建设,管理好各项社会事务;三是建立健全乡级合作经济组织。从现实的情况看,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乡镇党委的工作来说,主要是计划生育等“几大难”,占去了党委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难以集中精力抓村级组织建设。乡镇党委越是不能集中精力抓村级组织建设,就越是陷入“几大难”中不能自拔,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改善乡镇工作的外部环境,加强乡镇党委的自身建设,使其集中精力把村级组织建设抓上去,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从乡镇政府来说,现在县直部门驻乡镇的机构有20多个。这些机构基本上不归乡镇政府节制,但部门的业务工作,又难以独立完成,要靠乡镇统筹进行。“看见的管不着,管着的看不见”,乡镇政府的功能很不健全,缺乏权威和效能。从乡镇合作经济组织来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原来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公社所有的固定资产,是由乡镇政府管理还是新成立乡镇联合社来管理,或者说,要不要政社分设和怎样政社分设,至今尚未规范起来。还有,目前乡镇干部的队伍不够稳定,干部来源渠道不畅。如何鼓励广大干部在乡镇经济创造业绩,稳定和培养乡镇干部队伍,也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解决的大问题。上述几个方面,这几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的看,完善乡级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不完善乡级,就不能加强村级;村级薄弱,乡级的完善就很困难。
转变、改革县级,一是转变作风。现在一个县,有六七十个科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且普遍超员,超编干部占全省超编总数的2/3以上。问题更在于,有的部门不是为基层服务,而是让基层为它们服务;不是帮助乡镇开展工作,而是在某些方面影响乡镇工作。所以,需要制订一套制度、办法,作出刚性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使县直部门切实为基层办实事,搞服务。二是进行机构改革。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具有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综合性功能。县级在完善双层经营为原则的农村经营体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一些县(市)的经验看,要发挥这一作用,需要从行政部门中分离出一部分人员主要是技术人员和所属的事业、企业单位结合起来,组成若干服务性的经济技术实体,实行独立核算,逐步自负盈亏,并向下延伸,形成联结县乡村户各个层次,贯通产供销贮运加工各个环节的专业性服务网络。一些县这样做了,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二,树立一切经过试验,由点到面、由浅到深、逐步规范的指导思想。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工作最忌一刀切、一阵风、一个模式。务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一定要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积极创造。规范化是一个过程,不能凭主观想象或零碎的经验,由上而下地命令式进行,必须由下而上,由点到面地逐步进行,在各地、各方面、各层次大量试验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出适应面广的规范性东西。在执行这些规定中,根据实践提供的新材料加以修订、补充、完善。总之,要经过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多次反复,才能规范起来。农村改革是从试验开始的。发展到今天,更需要试验。要多点多面多层次地搞试验,要反复进行试验。这样形成的规范性东西,才根植于丰厚的实践土壤之中而有机生长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牢固树立长期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从不规范到规范,需要做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贯彻规范性的决定,需要做更大量的协调工作和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完善规范性的决定,还需要做细致的工作。总之,要细致,不能粗糙;不能一般地讲细,要细而又细。有的地方调整承包地块和土地承包方式,调整面很大,大家都很满意,原因就是工作细致。凡是好的经验,都是做深入细致群众工作的结果。我们要把工作做得细些,再细些。深化农村改革并无捷径可走,唯有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大批干部,深入到农村中去,满腔热情地帮农民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严肃认真、冷静客观地总结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实践经验。这样,广大干部才能得到锻炼成长,农村工作也就充满生机和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