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首都部分作家艺术家学习八中全会精神提出 深入农村写出新时期创业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5
第1版(要闻)
专栏:

  首都部分作家艺术家学习八中全会精神提出
深入农村写出新时期创业史
本报北京12月14日讯 记者李德润、李战吉报道:日前,中宣部文艺局与本报文艺部召开座谈会,学习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首都20多位作家艺术家欢聚一堂,畅谈学习《决定》的体会,提出,要进一步关注农村,面向农民,在农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时期的创业史。
贺敬之到会与大家一起畅谈学习体会。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准、副局长刘玉山强调,学习贯彻《决定》精神,不仅仅是繁荣农村题材创作问题,而是整个文化艺术工作如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问题。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梁光弟、本报文艺部主任丁振海等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讲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必须坚持文艺为农民、为农村服务;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大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切地感到,作家艺术家,包括文艺评论家,应该关注农村,深入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伟大改革实践。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撑着病体赶来开会。他激动地说,中国革命文学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指引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反映农民和农村题材的作品成绩最大,贡献突出的作家也最多。我们应该无比珍视和继承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令人痛心的是前几年文艺界由于受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创作思想混乱。写农民的作家与作品受贬斥与诋毁。(⑴⑷)与此同时,一些人全盘接受西方错误的文艺思想,丑化中国农民,歪曲中国农村。使本来具有优势的农村题材创作在一个时期里变成了弱项。不了解中国农民,异想天开,是写不出农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的。以反映农村生活著称文坛的老作家马烽举着刚读过的报告文学《千日巨变》向同行们推荐说,这篇报告文学和《无极之路》、《走向天堂》等一样,都是真正写农村现实生活的。作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但一般号召是不行的,必须狠抓落实,安排有条件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群众。作家孟伟哉认为,目前,表现新农村和农民新生活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足够多的创作家去深入农村和了解农民。许多创作家都成了“城里人”。严格地说,这是一种失职。现在是认真解决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的时候了。作家石英提出,深入农村不仅要深入富裕农村,还要深入贫困艰苦的山村;关注农民不仅要关注农民致富,还要关注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要重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作家玛拉沁夫、文艺理论工作者艾斐说,应该提倡发扬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深入农村,和农民打成一片的精神。应该点一把火,鼓励作家、艺术家投身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去。作曲家徐沛东希望对农村题材优秀之作,对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有关领导部门要采取鼓励政策、保护政策和必要的经济倾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