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可喜的“联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2
第2版(经济)
专栏:

  可喜的“联姻”
本报记者 李茜
近日北京西单商场格外热闹,记者被熙攘的购物人群拥向“奥斯缎”春夏时装展销厅,迎面见到几位身材苗条而漂亮的女售货员,分别穿着各种流行色彩的“奥斯缎”风衣、连衣裙、套裙等春季时装,显得既新颖又高雅,难怪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售货员告诉记者,在这里展销的15种款式、150个花色的时装几乎普遍受到欢迎,有些服装不到半天就被抢购一空,两天中仅风衣销售额即达2.8万元。消息传出,北京百货大楼、东风市场、隆福大厦等也纷纷与生产“奥斯缎”时装的北京纺织服装开发公司联系,要求进货。
“奥斯缎”时装风靡京华的奥秘在哪里?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这是他们同面料生产厂“联姻”的结果。这家公司拥有较强的服装设计力量和加工能力,但过去常常陷于“无米之炊”的困境,即使费尽心机设计出新时装,却选购不到合适的面料。去年他们找到了山东昌邑县丝绸印染厂这个合作伙伴,派出设计师与该厂合作,采用新技术,生产出既有流行色调和花型,又有防起毛、防缩、防静电性能的新型面料。
这几年,我国服装工业发展成绩斐然,千姿百态的时装代替了单调的中山装、军便服。服装年产量达到30亿件,居世界首位。但是,纺织面料与服装脱节,仍是多年来困扰着服装行业的一大难题。当前,衣着显示个性,追求流行已成为服装市场的主要倾向,市场迫切要求服装生产企业提供批量小、花样多、变化快、有特色的产品。许多服装厂有心把“大锅烩”的生产改成“小锅炒”,但是却常常苦于买不到制作“美味佳肴”的好材料。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纺织印染厂里产品积压,库满为患,而服装企业却为“缺米下锅”而发愁。据了解,上海服装公司每年推出服装新品种13600多种,而国产面料能够适合这些新品种要求的不足3000种,大部分面料不得不采用进口货。
近两年一些沿海服装企业与“船小好掉头”的县乡纺织印染厂“结亲”,生产出一些适合需要的面料,部分地缓解了矛盾。担负服装面料供应主力军的大中型纺织印染企业,虽说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也有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到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为数不少的企业至今仍是“大锅烩”。看来,以服装为龙头开发面料新品种,实行服装与面料的“联姻”,不仅是搞活服装业,也是搞活大中型纺织印染企业的路子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