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让孩子们记住那段历史——吉林辽源市西安西路小学国情教育调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

  让孩子们记住那段历史
——吉林辽源市西安西路小学国情教育调查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89级研究生 刘继生
寒假,我到吉林省辽源市西安西路小学进行社会调查。
西安西路小学是个矿区学校,80%的学生是矿工子女。针对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这所小学从新旧社会对比着手,充分利用文史资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伪满西安煤矿》一书记述的是解放前辽源煤矿工人的悲惨遭遇,是学生祖辈的亲身经历,具有极强的可信性。学校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把文史资料编写成思想品德课教材,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每学期上5节课,每次课都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活动。各班级每隔一周,利用早读时间,由班主任老师给学生讲读《伪满西安煤矿》史料中的内容,并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习,开讨论会,写心得体会。去年清明节前夕,学校组织师生凭吊伪满时期死难矿工墓。那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坟丘,特别是尸骨棚里一排接一排、一个挨一个的尸骨,令学生触目惊心,震撼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校长王文石告诉我说,为了使学生不仅了解旧社会的苦,而且知道新社会的甜,学校又开展了走访老矿工的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了西安矿的井口、职工食堂、浴池、保健室和医院,使他们看到今日矿工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学生们走家串户访家史、做调查,既了解老矿工过去的苦难,又调查现在矿工家庭的生活情况。
学校还组织了生动的“和爷爷比童年”活动。老矿工魏本厚14岁那年在天津被方家柜的把头抓来当劳工,同时被抓的132人只有他和另外一个人活了下来。学校请他来当同学生“比童年”的“代表”。各个班级召开了中队会,魏本厚老爷爷在中队会上给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一讲到悲痛处,他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师生们也跟着一起痛哭。他的孙子魏岩松发言说:“我爷爷在旧社会被抓到方家柜当童工,三年没吃过一顿饱饭。白天没有衣服穿,围着水泥袋子,晚间睡在阴凉潮湿的大筒子房里,没有被子盖。看看我的童年,每天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吃的是大米、白面,住的是温暖明亮的大瓦房,每年都要做几套新衣服,生活无忧无虑。和爷爷相比,他的童年是那样苦,我的童年是这样甜。我要记住爷爷的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调查结束后,校长王文石对我说:“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少年儿童抓起。我们小学的德育工作要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以国情教育为基础。通过教育,让孩子一点一点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祖辈在旧社会遭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奴役的痛苦,从小懂得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远大的理想。”
一所小学针对自己学校的特点,把德育工作尤其是国情教育做得这样生动活泼,使我想到我们大学中还比较薄弱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了解我们共和国的历史,更应该补好这非上不可的一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