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北京日报》开辟《笔谈社会主义》专栏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3
第5版(理论)
专栏:

  《北京日报》开辟《笔谈社会主义》专栏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
《北京日报》自去年7月20日起开辟《笔谈社会主义》专栏,先后发表30多篇理论文章。这些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有关的理论问题,批驳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些错误观点,对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专栏作者比较广泛,既有专业理论工作者,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近期专栏发表的重要文章有:
卫兴华的《中国的改革决不是完全实行市场经济》(1990年11月3日)。文章剖析了主张改革就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几种意见,指出“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是服从特定的理论需要的,用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或用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区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不过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模式。市场经济概念的主要内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决策高度分散;一切经济活动由市场自发调节;承认市场分配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如果我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公有制经济的瓦解,使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离开社会主义轨道。
陈仲华的《用过程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90年11月6日)。文章指出:考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用过程的观点和方法,亦即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人类历史上从氏族制度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的确立、巩固和壮大都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矛盾更加尖锐,情况更加复杂。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这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尤其是,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这一基本事实注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显示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艰巨的过程。
仇启华的《资本主义制度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必然灭亡的命运吗?》(1990年12月15日)。文章驳斥了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局部调整(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来避免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命运的观点。文章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上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这种生产关系,由于其社会化程度高于垄断资本主义,因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暂时有所缓和,从而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余地。但是从根本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更加激化。因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了,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并没有变。因此,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走下坡路的观点并未过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局部调整而引起的生产力发展不可能改变其走下坡路的总趋势。
马仲良的《从首钢改革成功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1991年3月9日)。文章以承包制试点企业首钢改革12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创世界纪录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为事实依据,批判了“公有制抑制了效率的发挥”、“公有制约束生产力发展”等谬论。首钢改革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企业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公有制有没有优越性”的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李子成的《社会主义在顺义县农民心中闪光》(1991年1月19日)。文章以国务院农业改革试验区——顺义县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公有制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顺义县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在此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体制,既保持了合作化、集体化方向,又保留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经过一年试验,两年推广,在顺义县取得了成功,证明了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还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1990年8月27日)、《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1990年10月18日)等。
                         (边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