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挂历市场图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14
第8版(副刊)
专栏:

  挂历市场图像
时近新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处处的挂历小摊,在隆冬中让人生起辞旧迎新的感觉来。
    美人、山水与猫狗
挂历的街头小摊多由平时卖书的小贩所经营。挂历作为一种时髦的年货来卖,本大利也大,一到入冬,书贩就迅速地压减了书刊的摆放量,转而张悬起挂历在街头招摇。
他们把每样挂历的精彩一页翻开,高高地悬起在路边,直观地吸引人们。综观1991年冬天北京挂历摊上的画页,不难发现:美人头像、动物图案以及山水风光仍然是挂历的主流题材,但是为适应人们求新心理,这些题材中也有些变调。
美人头像特别是国内女演员、女模特儿的头像印为挂历,以大红大绿的绚丽色彩造成一种明快感觉。这是挂历消费的主流,因此销量可观。但也有许多老年人不喜欢太艳的图案。一些挂历又渐渐引进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生活、工作照,颇能引动人们的缅怀情绪。在人物挂历中,还有以儿童稚态为题材的品种。
城市消费者,特别是知识分子家庭也许更乐意弄本动物、山水的挂历来“补壁”。
值得一说的是,“脱俗”的风格成为不少人买挂历时掏钱的因素。不是都习惯买色彩斑斓的人头像吗?有人就偏偏喜欢三四十年代外国电影的黑白剧照印成的挂历,还有抽象式图案的挂历,买者也不为寥落……
    买主、卖主与得主
国营的书店、大商场,一到快辞旧岁时,也无不揽些挂历生意来做,使挂历市场一片兴旺。
这个兴旺的市场其实很畸形。因为挂历的大量得主却并不是花了钱的人,所以人们常常不说“买”,而说“弄”。
原因出在公款消费上。中国的挂历,出版社印制,自然是正宗的一途。单位印挂历,早已经是年年依旧的传统年关节目。这样的挂历,实际上可说是广告品,印得过多、过滥,自不免遭到有关部门的干预。在我国,甚至国务院办公厅都下过红头文件,禁止国内单位印、赠挂历。
禁令一下,单位印的挂历一下子锐减。但一些单位在私下会动用别的一笔公款上街去买现成的挂历。这一买,就把挂历的价格哗地给抬了上去。街上卖的普通挂历,前两年还七八元、十来元一大本;到现在,二十元上下的价钱只能买到一本印制质量很一般的挂历了。
公费购买狂潮搅得一批人发财,一批人犯错误,一批人不花钱白“弄”好几卷挂历!
买主与得主之间的不等式,谜底即在于此。
    研究研究“挂历文化”
正因为不花钱的挂历得的多,有些家庭里一间小屋挂上两三本甚至四五本挂历的景象,并不少见,而且,容易理解。
在一些人的眼里,挂历上的日期与月份反倒成了人们不关心、不注意的小部件。一些人家并不在意到了八月就看八月那幅风景,而是兴之所至,见画好就总翻着;也有人家,嫌那阿拉伯字碍眼,干脆直刷刷裁去。挂历成了成本的挂画儿。
80年代的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用挂历来装饰四壁?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化心理甚或经济心理?
中国挂历的流通过程更值得深入探究。不用怀疑:现在挂历已成为人们礼尚往来的最佳媒体之一。年底里开个会,一两本挂历几乎是必备的“小意思”;就连幼儿园、小学里,孩子们带回来的信息,也格外让天下父母多一重记挂:别的孩子家长送了,咱怎能落后呢?据调查,在大街小巷挂历摊上零购的人,不少是这些没有白得挂历门路的为人父母者。
因为有这个现象,我倒希望国人的挂历热再冷一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