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愿把铜都变“金”都——记为铜陵经济建设尽心尽力的于汉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4
第2版(经济)
专栏:

  愿把铜都变“金”都
——记为铜陵经济建设尽心尽力的于汉文
赵亚明 应子昂 杜晓枫 尹韵秋
在安徽省铜陵市原市委书记于汉文家的书房里,挂着一幅条幅,上写“孺子牛”三个大字,这是前中顾委常委黄镇生前写给于汉文的赠言,也是对他晚年仍无私地为铜陵经济建设不断奉献的评价。
于汉文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解放后,曾任铜陵市第一任市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调回铜陵任市委书记。这时,党中央决定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于汉文动情地说:“铜陵素有‘皖南铜都’之称,开采铜矿已有1500多年历史;此外,还有铁、硫、金、银、石灰石、大理石等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是解放前这里惨遭帝国主义的掠夺,解放后30年由于种种原因,资源优势也没能得到很好发挥,地方财政靠国家补贴。”
“捧着金碗讨饭吃,我感到欠了铜陵人民的债!我愿在余生中尽力补偿!”
于汉文领导铜陵市委一班人认真总结30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走大搞综合利用,开展多层次加工,实行有色金属、化工、纺织、建材、电子等多业并举的新路子。
于汉文很有眼光。就说新桥硫铁矿吧。它原是70年代初上海在铜陵建的一个原料基地,已投入8600万元,可是由于地质、水文复杂,井下经常塌方漏水被淹,无法生产。上海愿无条件交给地方。但铜陵长期没人愿接。于汉文却把这个大“包袱”接下来了。经过几年艰苦治理,同时实行硫铁铜金银等综合开发利用,现在“包袱”变成了“摇钱树”,每年为铜陵地方财政提供近千万元资金。
铜陵市打破单一卖原料的老框框,沿着多业并举的新路子,上了一大批采炼铜、硫、铁、金、银等多种有色金属的项目,还上了以化肥为主的化工,以麻纺和化纤为主的纺织,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以及电子工业项目,机械、轻工、食品等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6.85亿元,比1978年增长4.7倍。
1983年,于汉文退居二线。他继续为铜陵建设添砖加瓦。
他不辞辛苦地协助市政府抓新桥硫铁矿改建和上磷铵、麻纺等工程,还东奔西走动员各界重视铜陵的城市建设,继续改建、新建公园等公共设施。
1987年9月21日早晨,他从广播中得知国务院为支援农业,布置加快发展化肥工业的消息后,及时向市长提出建议:把磷铵厂和新桥硫铁矿的二期扩建工程提前到“七五”期间,并和增产硫酸生产线一起配套建设,两步并作一步走。这样,不仅铜陵可增加磷铵产量,还可缓解南京、大连两大化肥工业公司磷酸原料需要进口的压力,为国家节省外汇。这个建议先后得到市、省政府和化工部的支持,1988年元月得到国务院批准。
1988年,在研究长江流域开发的会议上,有的专家提出硫酸烧渣可以炼特殊钢,但目前我国技术工艺尚不过关。于汉文听到这个信息后又动起心思:硫酸烧渣是生产硫酸的副产品。铜陵市每年出烧渣120万吨,过去长期被当作废料处理,污染环境,如果真能变废为宝,那该多好!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向市长提出了建议。并受到冶金部领导的重视。1989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先进行科技攻关实验。
1989年10月,他根据铜陵有资源优势和国家急需发展原材料、交通、化工、建材等工业的需要,于汉文和市长一起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倾斜。结果,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年产150万吨水泥厂等10个项目都有回声,有的被批准立项,有的即可动工……投资总额达30亿元,相当于铜陵前40年的投资总额。
于汉文退居二线后,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第一,没困难的事不干;第二,只起参谋、助手作用。他向记者解释说:“没困难的事不用我去干,我不能去抢别人能干的事。要帮忙,不添乱。”
于汉文为铜陵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总是强调:事情是大家干的,归功于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他说:“你看我们铜陵,从市里到厂里的同志都是那么能干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