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献海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祖国献海图
新华社记者 黄彩虹 新华社通讯员 郭治龙
新年捷报多:根据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兵测绘的图纸,微山湖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开工;冀津地区在黄河三角洲建造的大型深水码头已交付使用;我国最大的潍坊碱厂已建成投产;黄岛油港的万吨油轮也已驶往世界各地……
渤海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是国务院1979年批准的重点科研项目。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财力物力的限制,这一工程迟迟未能实施。1983年,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的海测兵们苦战6个月,测绘海图61幅,胜利完成了896公里冀津海岸带的测量任务,被天津市政府和人民称之为继“引滦入津”后的又一大喜事。
1984年初,上级又把840公里长的黄河口海岸带调查测绘任务交给了北海舰队海测兵。地方有关领导向海测兵们介绍:国家要在黄河三角洲建港,由于没有图纸资料,一直无法动工。“国家建设急需就是命令!”海测兵们回答得很干脆。他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立即开进黄河口测区。
黄河口海岸带一直被中外测绘专家视为测量“禁区”,这里大都是车船不通、荒无人烟的地带。
海测兵们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要从驻地出发,身背20多公斤的测绘仪器和物品,在烂泥滩上跋涉、立标、选点测量。每天要走近50公里路,涉一二十条河沟,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长时间在泥滩里跋涉,许多人的裤腿烂掉了半截,小腿磨得红肿。在苏北海区测量时,方圆几百里的滩涂上,海潮来时一涌百里,退潮后留下一望无际的烂泥。担负水深测量的海测兵,在这里勘测,登陆艇、救生艇都不能用,有时遇上淤泥、浅滩,橡皮舟划不动,海测兵便喊着号子抬着装满测量仪器的橡皮舟一步一步前进,一点一点往前测量。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行驶了11万公里,把到处都是浅滩泥潭的黄河三角洲海区“梳理”了一遍,绘制出了高质量的海图,填补了我国这一地区海图上的空白。
青岛港8号码头,是国家第三大集装箱码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大深水泊位之一。
1988年建成后,急需查清泊位水深情况。交通部建港指挥部的领导找上门来,希望北海舰队海测兵支援,并要求在半个月内完成。时值春节前夕,部队许多官兵正准备回家探亲,但一听是国家重点工程,海测兵们又二话不说,奔赴测量现场,赶在大年三十上午完成了任务。交通部建港指挥部的领导感激地说:“还是解放军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北海舰队海测兵就是这样转战万里海疆,为沿海经济建设踏路布标,用生命绘出了一幅幅崭新的海图。
一次,海测兵在黄河口海区测量时,遇到了一条很深的淤泥沟。一位老渔民跑过来说:“解放军同志,可不能过呀,前些日子有个渔民就陷进去,再也没有上来。”面对死神的威胁,海测兵们毫不退却。一个战士试探着刚迈脚就陷了下去,后面的战士向前一走也陷了下去。分队长急忙将两根测杆横放在淤泥上,趴在上面,才把两名战士救了上来。接着,战士们用3根测杆横放在淤泥上,终于爬过了河沟,先后30余次通过“死亡区”,测得了不可缺少的数据。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海测兵7年来先后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测绘任务,绘制出各项工程急需的海图250幅,受到了国家民政部和总政治部的通报表彰,海军领导机关给他们记了集体二等功。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