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计划生育的投入和产出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8
第1版(要闻)
专栏:人口与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的投入和产出比
辽宁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曹景椿
从70年代算起,由于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年间,我国累计大约少生了2.4亿人。这相当于一个美国的人口,也相当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福建、山西、吉林、甘肃、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再加上五个西藏的人口之和。
少生了2.4亿人以后,经济效益怎样?由于见物不易见人的习惯认识,它的经济效益不像物质生产那样,能看得见,摸得着。
据调查分析,按当前消费水平和物质水平计算,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6岁,城镇平均需要21391元,农村平均需要10520元(一般说国家和集体承担30—40%,家庭和个人承担60—70%)。依此推算,仅抚育费一项,少生2.4亿人,就为国家和家庭节省了3.6万亿元。如果把这笔消费基金转为生产基金,可把近十年来国家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7万亿)增加1.3倍。用这笔钱可以兴建120个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可以修筑1635条沈大高速公路、可以兴建1651个亚运工程。因平均每年少生1200万人所节约的1800亿元,可以将1990年国家教育经费投资增加3.4倍、卫生事业经费投资增加24倍。
少生2.4亿人的间接社会效益就难以用数字估量了。由于少生2.4亿人口,大大减轻国家和社会在人们的吃、穿、住、行、用以及教育、就业、医疗、能源、服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等方面的压力;对缓和业已相当紧张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危机也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少生2.4亿人口,对缓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安定团结和增加国民凝聚力的政治局面都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控制人口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伟大事业。
与产出相比,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却是很微小的。近几年,国家各级财政每年用于计划生育的事业经费仅10多亿元。它包括用于计划生育手术、药具、科研等医疗卫生经费,宣传教育经费,以及干部培训,设备投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各种奖励和优惠待遇等经费。(⑴⑷)
计划生育的投入,除了国家和集体的直接、间接投入之外,还有个人和家庭的人、财、物的直接投入和在精力、时间、负担等方面的间接投入。据辽宁省的调查统计,这些投入大致与国家和集体投入相等。按此推算,全国个人和家庭在计划生育的投入上每年也在10亿元以上。可见,国家、集体和个人、家庭为计划生育的直接投入一年是23亿多,而平均一年少生1200万人,给国家和家庭节省经济开支平均一年是1800亿,两者是1∶78的关系。即在计划生育事业上投资一元,获得78元的经济效益。试问哪个物质生产部门有如此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绝不是单纯的消费部门,而是以减少人口、减少消费、直接增加人均物质财富的特殊类型的部门,是一个成本低、周转快、消耗小、效益高的生产部门。
计划生育虽是最合算的产业,但在实际工作中投入严重不足,这与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不相适应,与两种生产一齐抓、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不相适应,与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的实践不相适应。例如,1990年国家各级财政用于计划生育部门的支出仅为13.8亿,占总支出的0.41%,这与计划生育需要的投入相比,显然是太少了。
当前的计划生育投入严重不足,人、财、物短缺,有的连必要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有的甚至是靠计划生育干部的“铜头、铁嘴和三寸不烂之舌”在那里搞无米之炊。这就更加重了“天下第一难”的难度。
今天,我国人口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幅度,造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低下,庞大的、持续增长的、素质较低的人口,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成为未来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压力。中华民族的命运,不是会受到更严峻的考验吗?我们必须在人口问题上有个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危机感、现实的紧迫感。
在今后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说,提高经济效益是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我看进一步认识和提高计划生育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是中心的中心,先考虑计划生育部门是重点的重点。尽管目前国家财政困难、资金短缺,但是要想方设法筹集计划生育的经费。即使把现有计划生育投入增加一倍,也不到整个财政支出的1%,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关键在认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