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郯城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郯城见闻
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 习骅
前一阶段,报上曾报道山东省郯城县委书记张传林抓廉政的事,说郯城的社会风气已有根本好转。俗话说,眼见为实,我决心去那里看个究竟。寒假一到,我就匆忙上路了。
到郯城县城那晚,我在个体户集中的“大棚子”——郯城商场吃饭,与小饭店的老板聊了起来。我问老板:“你怕不怕工商税务?”行业不正之风刹得怎样,个体户最有发言权。
“俺不怕他,他怕俺。”老板的口气很豪爽。我心想,遇上牛皮大王了,便不禁发笑。
这老板见我笑,提高了声音:“你不信?那你不是本地人。告诉你吧,工商员、税务官谁敢敲俺竹杠,俺拨个电话给他们局长,局长保险向着俺,不会向着他!”一副扬眉吐气的样子。
我又问他,“张传林这个人怎么样?”
老板一字一顿地说:“俺敢说,郯城人99.9%敬重张书记。为嘛?他处处为俺老百姓着想!”
“那0.1%呢?”我见缝插针。
“那呀,总还有想捞油水的人,捞不到了,就说他不好呗!”说到这,这个山东大汉把勺子敲得当当响。
次日一早,我去县委办公室,了解干部任用等热点问题。秘书小宋向我介绍,郯城在这方面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比如招干,先发公告,公开接受报名,然后统一考试,最后将全体考生的成绩向社会公布,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由高分向低分录取新干部。因为这个制度充分体现政务公开和群众监督原则,所以没有后门可走。小宋透露:“去年县委办公室要招一名秘书,我这个农家子弟、小学教师被录用了,因为我的成绩名列榜首。组织部长的侄子考了第二名,自然进不来。现在用人,只看品德、能耐,不看关系。”
话题转到张传林同志。我问小宋我能否见见他。小宋说:“当然可以,他一周有七个接待日呢。但今天一大早,他就到马头镇察看去了,午饭后还要跑两三个乡,天黑了才能回城。省里已下文,调他去临沂地区行署任副专员,本来他可以休息几天,准备行装,但是他闲不住,习惯了。”
这时,我看到墙上贴的《县委关于禁止干部下乡大吃大喝的规定》,心中忽生一计,对小宋说:“那我明天来见书记。”出了县委大院,我却直奔车站,登上了去马头镇的班车,不禁有些得意。“纸上得来终觉浅”,今天我要“攻其不备”,看看乡镇干部是怎样招待顶头上司的。
到马头镇政府,恰是午饭时分。食堂里只有三四个镇干部围着桌子在吃面条,每人面前仅有一碟肉丝。那几个人边吃边聊乡镇企业的什么问题。显然张传林并不在此用餐。有戏!我忙向他们打听张书记吃饭的房间。
“找我有事吗?”其中一位40来岁的干部连忙放下碗,微笑着站起身来。
是他?!我一时反应不过来,想到上午的“如意算盘”,不由得脸上发热。
我应邀跟他们一起吃饭,借机向张书记请教。
“抓廉政难,您为什么偏抓这个大难题?”我问。
张书记回答:“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腐败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破坏党群关系,不治怎么行?”
“这样会得罪一些人吧?”
他说:“当然会。但是得罪了个别人,却赢得了大多数。举个例子,有个乡党委书记,在县委有关规定公布后,仍然吃喝浪费,以为规定是闹着玩的。县委决定撤他的职,这个乡的群众放起了鞭炮,有个村几十人联名写信给我们,称赞‘有这样的县委领路,郯城大地充满了希望’;当初要是迁就那个干部,群众会怎么想?”
“张书记,您如何对待各种流言蜚语呢?”
张传林正色道:“我只凭共产党员的良心办事,力争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从这位共产党员坚定的神色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信念的力量,也看到了祖国大地上升起的实实在在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