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望盛河畔喜与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望盛河畔喜与忧
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 康晓东 安华
望盛河,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条普通小河。
顾名思义,70年代人们开这条河时,盼望这条河能给贫穷的土地带来兴盛。
这10来年,望盛河畔真的兴盛起来了。寒假我们来到这里,耳闻目睹了这里的兴旺景象。一排排新建的小楼矗立在河畔,这些农民的新居就显示着这里的兴盛。农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教育事业也很兴盛,不少中小学建了新校舍,农民们很重视孩子的读书。河畔的建湖县梅塘村近几年就出了40多个大中专学生。当我们进一步调查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时,我们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梅塘村村主任滕冠荣向我们介绍说:“在我们村里,父母把孩子上大学作为自家门第的荣耀。我们村,一家出了3名大学生的有两户,一家出了两名大学生的有五六户呢!”这听起来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可是当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时,心里就不安了:有个姓朱的人家,父亲把孩子带到田头,挖了一担泥,让孩子挑。孩子怎么也挑不起来。父亲“教育”孩子说:“种田苦吧?”孩子答道“苦。”“知道苦就好,知道苦就好好念书。要想快活你就考大学走出农村,不然你一辈子就像你老子这个命!”孩子“懂”得了父亲的心,从此学习专心了,听说现在已经是班上的第一名。这样教育孩子,只能使他们从小就厌恶农村,鄙薄农业,追求享乐。这种“学习目的教育”使人担忧。村主任滕冠荣说:“这里的中小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我们感到这里办学的指导思想恐怕存在着问题,学校有责任,家长也有责任。
调查中,我们走进一间普通的平屋,主人姓赵。只见他家不同于村上一般人家,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家什也还是旧的。主人介绍说:“这些年,钱都用在独生儿子考大学上了。”他家收入并不很低,老两口省吃俭用,对儿子从不吝啬。儿子读高中已读了六年。主人说:“人家一家能出3个大学生,我一个儿子还出不去?我再苦些,也要让儿子考上为止!”他儿子在外地复习3年了,还没考上,因为江苏高考录取分数线高。据了解,这个村在外地读高中准备上大学的将近10人。这里农民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使我们深思。想孩子成“龙”,成材,是好事。农民们一个劲地让子女读书考大学,也确实为国家多培养了人才。但他们让子女上大学只是想子女跳出“农门”,以为成材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这是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观念,用这种观念教育子女非常有害。看起来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应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改变这种旧观念。
我们也访问了子女在上大学的农家。住在姓赵的对岸一家,主人40刚出头,可看上去俨然是一个老头了。他不无自豪地对我们说:“我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从他的笑容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他的忧愁。供两个儿子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他妻子在家养了两头母猪,他自己做一些小买卖,冬天卖香烟,春天卖树苗,夏天卖西瓜,秋天卖豆腐干,不分白天黑夜地奔波在外。他说:“现在上大学开销太大了!”听了这位农民的话,我们陷入了沉思。我们的父母是多么不容易呀!是的,现在读大学花费是多了些,可眼下大学校园追求高消费的学子确实大有人在,这股风气仍在蔓延扩散。我们反躬自问:当我们想要或正在摆“阔”时,是否想到我们的父母在走街串巷地“叫卖”,在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个农家的景况,但愿这位农民两个在大学里的儿子也能常想到这些。
告别望盛河,回首望着一幢幢小楼和匆匆的人群。望盛河是兴盛多了,但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也太多了。因为这不仅仅是望盛河畔发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