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向新科技革命进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1
第1版(要闻)
专栏:

  向新科技革命进军
任国钧
马克思曾经把科学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实践,越来越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学发现,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巨大飞跃;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使人们改造社会的能力上升到新的水平,进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一层的文明。蒸汽机的发明,促使社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从根本上动摇旧世界的强大杠杆。电力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经济时代,把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它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
当今世界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新的科学技术浪潮的涌动和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赫然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标志着生产力质变的狂飙时期已经到来。这次科技革命是以往历次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各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受到强烈的影响。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科技革命勃兴之时,邓小平同志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再强调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揭示了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紧迫而深远的意义。
21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必然孕育着生产力的新的突破。当人们津津乐道这场高科技革命将创造出何等奇迹的时候,当未来学家们醉心于描绘下个世纪全新的生活图景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场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严酷竞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生产力迅速转化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技术水平的竞争。现代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为高科技的较量。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这种情形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本世纪初,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仅为5%到20%,到50、60年代,其比重已上升为50%左右,而到80年代则高达60%到80%。高度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竞相发展高科技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谋求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普遍做法。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无不是为了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和世界高科技产品市场,以维持其实力地位。这些耗资巨大的战略计划,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和平的战争”。在这场全球性的新科技大战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受到冲击和影响。谁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谁就有可能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在军事上被动挨打,在政治上成为强权政治的附庸。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严峻的现实。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水平上确实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他们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完全可以根据本国国情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只要重点突出、措施得当,完全可以赢得时间和速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甚至有可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直接进入前沿。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正是因为依靠科学技术,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新科技革命对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我国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实力,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人口、资源、环境多种因素的严重制约。长期以来,我们靠消耗大量资源发展经济,效益低下,社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紧迫感,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真正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是没有出路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不仅是经济上的挑战,而且是政治上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新科技革命提出的这一挑战。越是经济文化落后,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凭借发展科技去赢得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生产效率的大提高。在这方面,我们更应多一些清醒,多一些自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造出了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原子弹、氢弹和卫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聪明才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国情的科技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道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超导材料的理论研究等高科技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标志我们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成就,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如果过去我们可以在发展科技方面办成几件大事,那么今后我们完全可以办成更多的大事。我们确实在有些方面落后,但不是一切都落后。我们必须加入发展高科技的行列,始终在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任何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关键,全党同志要把这个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需要加强国家高层的决策和领导。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采取紧急措施发展核技术等六个方面的新兴技术。这一战略决策对于以后一二十年我国科技、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党和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基础性研究计划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实现下一个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更需要加强党和国家对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层决策和统一领导。根据需要和可能,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项目,在集思广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当断则断,不失时机地作出决策和规划,集中国家物力、财力,调动各路大军,联合攻关,有重点地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力争获得具有世界水平的新突破。
实践证明,继续深化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然而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机制。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要下大力气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解放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倡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有些在科技体制改革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经济体制总体改革不断加以解决。要制订“科学技术进步法”,运用社会主义法制的巨大威力,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践证明,培养和尊重人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既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更存在现有人才的潜能未能充分释放的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必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全党和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国知识分子要发扬爱国、敬业、务实、献身的优良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现代化是买不来的,也是等不来的。知识分子砥砺进取、顽强拚搏之日,就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腾飞有望之时。
发展科学技术是全党全民的共同事业。全国人民都要增强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实践。科学技术一旦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就会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力量。我们深信,通过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世界科技革命的大潮中,中华民族一定能够赢得理应具有的尊严和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