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玉林农村新事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5
第2版(经济)
专栏:

  玉林农村新事多
本报记者 蒋耀强
在广西玉林地区农村采访,“跑马观花”后觉得挺新奇。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观念在这里已有了很大改变。一桩桩新鲜事使人倍感兴奋,亦促人思考。
耕牛“退居二线”
梁第秀这位刚刚“退居二线”的北流县农机局局长,谈到农村中耕牛锐减的现象时,脸带笑意,“耕牛已与我一样‘退居二线’了”。
耕牛是“农家之宝”,对农民来说是仅次于土地的重要生产资料。耕牛减少,梁第秀居然还笑得出!
看着记者疑虑的目光,梁第秀慢条斯理地说:“‘铁牛’增多,耕牛自然要让出其位置。”正下乡到北流的地区行署办公室干部刘德勤,接过梁第秀的话头:机耕比牛耕每亩增产25公斤;用机耕取代牛耕,劳动力得到解放。生产效率提高,农民还省去了365天天天跟牛屁股的麻烦。农民是最讲实际的,耕牛换“铁牛”是农民算帐比较后才出现的新事。刘德勤翻开本子告诉记者,在玉林,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75.3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2958千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8.6%。
与耕牛感情最深的是农民。农机机耕面积已占80%的大理乡,农民又有新的理解:承包责任制更需要农机,承包责任制在完善农机服务中走向完善。
种田能手的“失落感”
今时不同往日。“种田能手”庞世龙,曾有过值得炫耀的历史:土地承包到户初期,他在责任田里精耕细作,亩产超吨,乡邻不无倾慕。
而今,庞世龙依然年年产量超吨,但却再也荣耀不起。自从政府开展为农民全程服务后,良种有人帮选育,壮秧有“育秧工厂”培,水、肥、药等都有技术员“开方执药”。每个农户的“师傅”都一样,种田能手与一般农户的产量相差无几……庞世龙对邻里的“吸引力”小了。
与种田能手的“失落”相反,50多岁的农民梁德洲又多了几许“荣耀”。这位农民体弱多病,子女又不够“精灵”,以往亩产比一般农户少250—300公斤。白日做梦也不敢想象,他也能在种田上与“种田能手”一竞高低。去年他的3亩多责任田,亩产接近1000公斤。
地区农委干部刘家中说,健全为农服务的10大服务体系后,“种田能手”在农村已失去了耀眼的光环。这种“失落”,无疑是有益的。庞世龙说,大家种粮的产量都提高了,当然就没有必要去计较谁是“种田能手”了。
“亲缘链”在这里断了
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鸭埌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企业饮料厂厂长梁光成,他的子女、侄子女甚至兄弟在厂里叫他时,竟是毕恭毕敬地称为“厂长”。
在西方企业发生这样的事并不为奇。封建思想特别是家族思想最为严重的农村,亲缘链屡斩不断,而今在商品经济面前裂断,不得不让人油然而生几分赞许,受几分启迪。
村副支书刘运付向记者介绍说:“这是厂里的规章制度,乱喊乱叫给人印象不是工厂。”
梁光成的理解更高一层次:“我们村办企业这艘小船要进入商品经济大海,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厂里彼此是分工不同的职员,作为厂长即使我放过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亲属,消费者却不因此而给我面子。村办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先斩断亲缘链,按商品生产规律办事!”
于是,厂里就有了弟弟叫哥哥返工、妻子当面指责丈夫违反操作规程等有悖“三纲五常”的事。
玉林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梁镇燊说,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使农民间的亲缘链悄悄脱落,在村办企业里,“选贤不选亲”、“帮理不帮亲”,早已不是新闻。
新事背后……
玉林市城西镇莲塘村的村民们,从来也没有想到,冬天会成为他们又一个收获季节。去冬今春,全村利用冬闲田种“北运菜”1350亩,收入120余万元,人均350元,超出了以往半年的收入。
短短4个月就收入过万元的青年农民陈振开有了这样的感慨:这万余元的收入是村干部用汗水汇成的。
在玉林地区农村,近几年出现的新鲜事,几乎都毫不例外地与政府组织的农村10大服务体系有关。松花镇鸭埌村农民庞世棋,尽管是文盲,却能用纯朴的语言道出了“新鲜事”背后的东西: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农村才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事发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