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开启晋西北宝藏的金钥匙——记神河铁路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5
第2版(经济)
专栏:

  开启晋西北宝藏的金钥匙
——记神河铁路建设
师玉林 李岩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这是晋西北人民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一条“神河”,使这里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河”,不是一条河,它是一条铁路。
这条由山西神池县庄儿上车站接轨通往河曲县火山矿区,全长100多公里的地方准轨铁路,自1985年一期工程投入运营以来,为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外运煤炭500万吨,增加收入两亿多元,已经成为横穿晋西北高原的经济大动脉。
晋西北这块黄土地,曾是晋绥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这里的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使这里蕴藏的大量煤、铁、铝、硫等重要矿产无法开采,人们只能捧着金碗讨饭吃。河曲、保德、偏关成了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解放30多年来,吃国家救济达两亿多元。
人们呼唤着:打开金库大门的钥匙你在哪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缕春风吹遍晋西北高原。“要想富、修铁路”,山西省委、省政府,忻州地委、行署,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找到了开启晋西北宝藏的金钥匙,下决心为老区人民修一条“幸福路”。
1980年夏,山西省副省长贾冲之陪同国家计委副主任金熙英考察晋西北,提出建设地方铁路,开发河、保、偏煤炭资源的战略构想。忻州地委、行署几度论证,拿出修建神河铁路的方案。
钱,省、地集资,国家资助;
人,老区100万勤劳的人民。
1982年7月1日,神河铁路第一期工程——庄儿上至三岔段正式开工。
忻州地区行署副专员、神河铁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刘尚志同志激动了,他要统领千军万马,唱一曲威武雄壮的“西部之歌”。
“等、等、等,解放30多年了,老百姓还要走西口,要我们这些地方官干什么?我老刘今年50岁,豁上老命,干他十年,一定要为老区人民修好这条翻身路!”
老区的民心沸腾了。
人民像当年支前那样,要房腾房,需地让地,妻子送郎修铁路,母亲送儿上“战场”。
“地方铁路地方建”创立了独特的施工办法——“三自一包”:人员自愿组合,工具自带,食宿自理,工程按预算包干。100多个施工队,100多台推土机,1400多辆小四轮拖拉机和数不清的小推车,汇成一曲战天斗地的凯歌。
包工期、包质量、包投资、包安全……
土溜斗、自卸车、钢滑模、运轨车……
新的管理带来新的发明,灵活的组织带来无穷的创造。
谁说农民不讲效率,谁说农民不懂技术?一、二期工程提前一年半完成,经1985年以来的运营实践检验,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投资还节约了1000多万元。
火车通了,金库开了,河、保、偏三县的煤价提高了5倍,小煤矿从1985年的61座增加到1988年的120座;一年外销煤炭100多万吨,收入3000多万元,成了三县经济收入的中心支柱。
一业带动百业兴。通车以来,三县增加小水泥、小化工企业13家,乡镇企业从几百家增加到1000多家,大汽车增加120多辆;新修拓宽乡村公路21条、150多公里。
原来走口外的路线上出现了倒流,宁夏、内蒙古、浙江、福建,南北十多省的外地人纷纷来这里安营扎寨,挖煤致富来了。正如当地一首新民歌那样:
“河曲保德州,十有九不愁,男人掏煤块,女人炖肉菜。”
1985年金秋季节,李鹏同志来山西视察,对神河铁路的建设给予高度的评价,称赞这种由地方组织农民自我施工,自我管理,自我受益的方法方向正确,经验成功,成效显著。
目前,第三期工程——阴塔至火山段正在紧张施工,预计1991年年底全线通车。金钥匙开启了金库的大门,老区人民将从宝库中获取更多更多的乌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