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古堰新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8
第2版(经济)
专栏:

  古堰新姿
本报记者 罗茂城
在世界上,人工修建的古老水利枢纽不少,但像都江堰那样,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仍然发挥巨大效益的工程并不多见。
宏伟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在江心修建的“鱼嘴”分水堤,把奔出高山峡谷的岷江水进行四六裁剪:丰水期4成的水引入内江,6成的水由外江排泄,并把大部分泥沙带走。枯水期则倒四六分流,以保冬春灌溉。飞沙堰则主要运用河势与地形,使少部分进入内江的流沙乘水流之势,翻过飞沙堰再进入外江而不致壅塞灌渠,从而保证了都江堰经久不废。凿开伸向岷江的玉垒山一个口,即为引岷江之水灌溉万顷良田的宝瓶口。宝瓶口成了天然控制水量的咽喉。平时流量足以灌溉整个成都平原。若洪水涌来,宝瓶口又成了遏制洪水使成都平原免遭冲刷的天然屏障。
三大工程,配合巧妙,浑然一体。许多中外人士参观之后,对都江堰赞叹不已,叹服建造者的勇敢、智慧和勤劳。
当然,历史前进了2000多年,如今的都江堰也不完全是李冰父子当年的“原物”了。
在都江堰管理局大院里有一堵墙,上画一幅都江堰灌区图,旁边有一副对联:“千里岷江辟千年古堰永垂中华史册,三大工程控三川田畴长惠蜀野人民”。横联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对联对仗工整,无可挑剔。但有人迷惑不解:都江堰历来灌溉岷江流域,何能“控三川田畴?”其实,这副对联正是今日都江堰新姿的真实写照。
的确,四川有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四条大江大川。昔日的都江堰,只能灌溉岷江两岸的288万亩农田。但是,解放以后,四川人民对都江堰及其灌渠进行多次彻底的整修和扩建,使古堰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据了解,解放以来,四川多次组织人力,先后修建了规模宏伟的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等工程干渠、分干渠48条,长2110公里,支渠470条,长5100公里;修建进水闸、节制闸、泄洪闸780座;隧洞210座,渡槽254座,涵洞、倒虹管440处。此外,还在灌区兴建了蓄灌相结合的大型水库3座,中小型水库293座,山平塘3.8万口,总蓄水能力达15亿立方米。这些工程的修建,使都江堰的水翻过高山,越过峡谷,一直流到沱江、涪江流域,使总灌区面积达33个县(区)6个地区的近1000万亩。
谈起这些,在都江堰奋斗了30多年的管理局长王布雷自豪地说:“我们等于修了3个都江堰!”接着他又说:“今日的都江堰,也不仅仅用于灌溉,它每年还要漂送几十万立方米的木材、保证大小城镇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以及发展渔业生产。今后随着配套工程的扩大与完善,灌区还将扩大到1400多万亩呢!”
古老的都江堰,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丰富而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蜀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造就了一大批繁花似锦的城镇,给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食品。
受惠最早的川西平原,已经成为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粮油年年丰收,瓜菜四季不断,鸡鱼鹅鸭成群,人民丰衣足食。温江的大麻,什邡的烟叶,郫县豆瓣,广汉兔肉,成都麻辣牛肉干,以及各地丰富多采的腌腊制品,无不与都江堰息息相关。
都江堰的水流到哪里,哪里便充满希望,哪里便一片欢乐。70年代和80年代,人们三凿龙泉山,大修引水槽、“倒虹管”,让都江堰的水唱着欢歌流进了干渴的丘陵地区,立刻使那里面貌一新。据中江、简阳、仁寿三个丘陵大县的统计,1966年都江堰水未引进之前,产粮86.7万吨,1983年受益以后,产粮193.6万吨,增长了1.23倍。同时,粮食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过去,这些地区缺水,只能种些小麦、玉米、土豆、红苕等杂粮,很少种稻,而今则翻了一个个儿,大量改种水稻。此外,这些丘陵山包过去连树木都不长,可现在到处一片青绿。
据统计,都江堰灌区耕地占全省的1/12,但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水稻产量占全省的1/6,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1/4。人们通常称四川为天府之国,其实并不确切,真正的天府之国,主要指的是都江堰灌区。都江堰,千百年来,你把富庶撒向灌区,如今,你又以更加旺盛的活力滋养着“天府之国”。
都江堰,四川人民祝福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