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雪域的佛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

  雪域的佛教
本报记者 刘伟
西藏因雪山环抱的高山地貌而神奇,也因高原处处浓郁的宗教气氛而神秘。外地人一到西藏,就会看到经幡竖立在屋顶和山口,听到声声佛号从金顶红墙的寺院内飘出。
在西藏采访,每每遇到供着牛角的玛尼堆,牛头骨上通常刻有六字藏经。这可能是高原游牧民族先民祭牲的一种遗风。西藏是阳光灿烂的高原,蓝空如洗,极目天舒。走访一些村庄,常可看到居民的屋外石墙上,画着粉白的太阳、月亮符号,弯弯的月亮托着圆日。高原居民对生命不息永久轮回的认识浓缩于此。
从雅鲁藏布江畔第一座佛寺——桑耶寺最初点起香火,已过去1300多年。佛教和本教相融合形成的藏传佛教,在西藏已派生出格鲁、萨迦、噶举、宁玛等诸多教派。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在拉萨传大昭,诵经祈祷,募化布施,使俗称“黄教”的格鲁派成为西藏最大的教派,并有了清朝皇帝赐封的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体系。概括地说:藏传佛教最大的特点是,内容是释迦牟尼教义,形式上大多是祭祀、跳神、密修等本教仪轨,有活佛转世制度。
从13世纪元朝划西藏为13万户,忽必烈让萨迦法王八思巴统辖西藏始,700多年的政教合一制度,使宗教的影响深入藏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旧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介入政治、经济等领域,大大小小的寺院成为一个集团,有了阶级性、剥削性。地方官吏、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成为统治西藏的三大领主。旧西藏各级地方政府有俗官必有僧官。寺院占有全藏39.5%的耕地。仅是哲蚌寺,过去寺属庄园就多达185处,占有300余处牧场,牲畜3万余头,农牧奴2万多人。旧西藏遍布2700多座寺庙,几乎是每村一寺,僧尼11.4万多人。藏族人民人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扭曲,文化艺术和财富集于寺院,贫穷和落后属于虔诚礼佛的百姓。藏族人民凭双手创造的偶像,反过来奴役了自己。于是旧西藏有这样一种反差:藏民族创造的宗教文化令人赞叹,有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有精美的磨嘎和壁画,有栩栩如生的神祗塑雕,而生产力却十分落后。
而今的西藏,不仅宗教文化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本原因,是西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解放,政教实行分离,宗教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被废除,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民所享有。
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保护下,西藏保持了独特的神话与现实、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魅力。无论在拉萨或日喀则,走在街上,色彩明朗的藏袍间杂着西装革履,汽车、摩托车从叩头的善男信女身边驶过。在拉萨著名的八廓街,环绕大昭寺的街区,现代商业气息和古老的宗教膜拜相融在一起。在市郊,农民楼房的房顶上,与四季常换的经幡架在一起的是电视机天线。牧区的牧民,在帐篷内供着佛龛,帐篷外嗡嗡旋转的风力发电机伴着老人的念经声。前不久,我随朝佛的人群走进扎什伦布寺,全寺700余僧人头戴黄帽,踞坐有序,经声朗朗。那天是四世班禅圆寂330周年纪念日。走出僧房鳞次栉比的寺院,途经日喀则一学校,墙内飘出的是小学生的朗朗书声。
崇佛是西藏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虽然西藏经历了“文革”劫难,但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政策在西藏很快得到落实,僧俗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了保护。现在西藏已开放1400多座寺庙和经堂,僧尼人数达3.4万多人。各个教派的重要宗教节日均已恢复。各级政府拨出巨款维修了一大批寺庙,自治区佛协还设立了印经院。1983年,成立了西藏佛学院。
旧西藏的宗教活动与现在的宗教活动有何区别?扎什伦布寺著名的恰扎活佛说:“过去的寺院有政权,不劳而获,剥削压迫百姓,现在是僧人民主管理寺院,遵循10世班禅大师教诲,爱国爱教,以弘扬佛法为己任。扎什伦布寺正在实践以寺养寺的管理方法。僧人办了公司、商店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开办了藏医门诊,造福民众,也为寺里增加了收入。”
东嘎·洛桑赤烈教授是一位活佛出身的学者。如今他是西藏大学教授,在藏学界声望颇高。昔日的僧人气质荡然无存,更多的是书卷气。东嘎教授还习惯留寸头,书架上醒目地排列着他近年的5本著作。他研究的面广,涉及西藏宗教、教育和历史学。他笑着说:“现在的老年人尊崇我,因为我是活佛;年轻人呢,更多地因为我是老师,喜欢和我探讨西藏的文化和宗教历史。”
我在藏东采访,途经一个村子。大多数村民可说收入颇丰,因为村里的成年男性大多会手艺,或是画匠,或是金银匠。但这里崇佛甚盛。有的村民不惜花数万元盖家用经堂,而不翻新自己的居室。有的村民千里迢迢上拉萨朝佛,归来两手空空,携去万余元均施舍寺院。乡里干部对我说,如果他们把一年的收入用于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恐怕已称得上真正的富裕。
在西藏,也并非所有的居民都笃信宗教。我在日喀则市郊遇到一户农民,男主人就说:“我不信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