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两上查果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7
第8版(副刊)
专栏:

  两上查果拉
夏川
我一生中,有两个地方不是故乡,胜似故乡。一个是生活、战斗10年之久的冀鲁豫边区,一个就是两度工作过的西藏。
1950年2月,我从贵州奉调进藏部队,一到四川,就立即投入了进军西藏的动员工作;10月初,随迂回部队胜利地参加了昌都战役;1951年7月1日离开甘孜,经过70多天风餐露宿的长途行军到达拉萨;席不暇暖,又迎着高原风雪开荒生产;1954年10月,带一个小部队,到珠穆朗玛峰北麓执行任务,实现了大家“把五星红旗插在喜玛拉雅山上”的共同誓言。
1981年1月6日,我又获准二次进藏。
在西藏军区工作期间,按照计划,每年都到边防哨卡检查工作;两去查果拉,那是被命名为“高原红色边防队”的边防二营一连。
谁知道这个全国闻名,海拔5300米的高山哨所,却是建筑在一个并不高大的雪山下的营房小院。
我们参观了传统展览室,看了国防部授予的“高原红色边防队”锦旗和各地寄来的数不清的书信和群众亲手缝制的鞋袜、针线包。饭后,到山头阵地转一转。
风大雪深,攀登相当困难。走几步喘一喘,上到山顶,直觉得周身无力。但见雪峰林立,对面就是邻国的山口,下面有一条小路相通;我反复观察附近的山峦沟谷,深感卫国戍边之重要。
最难忘的是和干部战士联欢。
和我一起到查果拉的,有刚到职的日喀则军分区副政委周维明和已批准转业即将离藏的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黎茂轩,还有军区政治部的谢先常干事。
联欢会开得无拘无束,异常活跃。
开始,先给大家分发了从拉萨带来的苹果、饼干,略表一点慰问之情;东西不多、不好,但对连喝水都困难的查果拉战士来说,却感到非常新鲜,一拿到手,就毫不客气地吃起来。大家边吃边唱,屋子里充满欢乐。
周副政委高山反映大,嘴唇发紫,仍然讲了几句,之后要我讲,我希望大家尽情地玩,没有讲;黎副主任要讲故事,受到鼓掌欢迎。于是他带着微笑不紧不慢地讲起五上查果拉,战士们听得聚精会神。他越讲兴致越高,并且朗诵了查果拉的传统诗。几个藏族战士控制不住感情,唱了《东方红》。汉族战士小刘唱《军港之夜》。高泽华副指导员朗诵了即席写下的快板诗,赢得了一阵热烈掌声。
从查果拉回来,军区党委专门作出“加强日喀则军分区边防二营一连建设”的指示,提出加强部队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革命传统教育,切实帮助连队解决物资供应和文化生活等实际问题。
1982年元旦,查果拉边防队用军区刚送来的收录两用机收听中央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献词。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任万里还在哨所同大家一起欢度新年。这在查果拉,是个很大的变化。
同年10月我再到查果拉。
事隔一年,一连和查果拉值勤分队都有明显进步。在和干部战士接触中,我感到他们都是些可爱的人;尼玛排长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尼玛身材魁梧,朴实诚恳,谦虚好学。这里的脏活、累活,他都带头干。新战士的衣服,他帮补帮洗。一位领导送给值勤分队3个天鹅蛋,不少人主张以此煮一锅汤。尼玛则建议放在传统展览室,让天鹅蛋永远起到传统教育作用。9月,尼玛到定嘎汇报工作,还积极要求参加第二天拂晓的边境巡逻。在崎岖的山道上,他抢着给这个那个背枪,最后第一个登上了山口界碑的我方一侧。
回到北京,翻出在查果拉的照片反复端详,仔细辨认每一张熟悉的面孔,激起了我对西藏,对查果拉,对边防战士的深切怀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