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非凡的业绩 崇高的品德——来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非凡的业绩 崇高的品德
——来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的报告
龙真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历代画廊中,有许多成就卓著的残疾人:左丘明、韩非子、孙膑……都是人所共知的。五六十年代,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哺育了一代奋发有为的青年;张海迪、史光柱……重新点燃了80年代青年人的理想火炬……这一切都说明残疾人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全国开展了“自强”和“扶残助残”活动,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助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自强模范。他们那种卓异自立的坚韧毅力,发愤拚搏的进取精神,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博得人们由衷敬佩和高度赞扬。下面,是我们从正在召开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上获得的部分信息。
自强篇
优秀残疾人和其他许许多多健全的杰出人物一样,都是优异的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的思想、意志、品德、精神,光彩照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和创造的奇迹,彪炳日月!
奋斗着的生命最有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满眼是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色,但您可曾想到过那些整日、整月、整年在黑暗中摸索和奋斗的盲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感人故事。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收复老山战斗中,一个主攻连的班长,奉命带领全班向57号高地发起进攻。战斗中,排长身负重伤,他主动代替排长指挥,先后4次8处负伤,但他仍坚持战斗,和战友们一起攻克了高地。最后,在向敌连部所在的50号高地发起攻击时,他的面部又多处负伤,两个眼球被弹片炸出挂在脸庞上。可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硬把两个眼球塞进了眼眶内,继续参加战斗,直至最后胜利。他,就是战斗英雄史光柱。
双眼失明后,史光柱也曾迷惘、痛苦和忧伤过,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用顽强的精神,去征服失去双眼后所带来的困难,开创自己的人生未来。1986年初,他进入了上海盲哑学校学习盲文。在一个学期内,他就学完了盲校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程。9月,他进入深圳大学国际文化系,成为全校唯一的盲人大学生。在动乱中,他立场坚定,拒绝在“声援书”上签名。经过刻苦学习,他于199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全军第一个取得学士学位的盲人,并且出版了两本诗集。他说:“只有奋斗着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生命。”诚哉斯言!
心灵之光永不泯灭
盲人看不见世界,但却在创造一个绚丽的世界。
刘洪飞,一位北京14岁的盲人小学生,将积攒了4年的11元硬币捐献给了亚运会;她不仅与健全孩子同步学习,而且竟跳级升学;她用1个月的时间将《赖宁》一书译成盲文,献给全国的盲童。这是多么可爱而纯真的心呵!
一个盲人居然能在大学讲台授课,而且讲得深入浅出,简洁流畅,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东北林学院郑焕能教授做到了,他送走了几百名本科生,而且带出了几批研究生。上海的盲姑娘赵继红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已经夺得了14枚金牌,为祖国争得了殊荣,可在这些金牌背后,她摔了多少跟头,洒了多少血汗!
安徽安庆市大观区社会福利厂厂长汪久旃(盲人),安置了占职工总数90%的残疾职工,没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他卖掉家具,自筹资金,艰苦创业,成绩斐然。
一位盲人能自食其力,已实属不易。像汪久旃这样自己双目失明却还要带领明眼人共同致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这位人所共知的优秀残疾人,他的《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
在一次国家重点工程施工中,因隧道塌方,铁道部十六局工人宋克然右腿被砸断,但他强忍疼痛,用粗铁丝将血流如注的大腿捆扎起来,又去抢救其他同志,从受伤到医院他未流一滴泪。如今,他拖着一条假腿,仍然端着风枪站在施工第一线。失去一支胳膊的鞍钢干部赵成顺首创在不停产情况下改造卷板机,共为国家创造价值达1.9亿元,被誉为孟泰式的模范。拉萨市只读过3年小学的肢残青年洛桑白丹,现在通晓汉、藏、英3种文字,创办了目前西藏独一无二的有400多名学生的业余语言学校。一个山西农民个体户郝锦荣,每年向中国少儿基金会、学校、灾区捐款、捐物,可这位可敬的肢残人家中连个黑白电视机都没有!广西农民骆有生,8年共为国家交公粮8万多公斤,这位普普通通的残疾农民,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多么质朴,多么高尚!
在前几年的出国狂潮中,有一位毅然放弃定居美国机会的残疾人,她就是唐山市卫生学校教研室主任李玉华。这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数十年的园丁,在政治上历经坎坷:“文革”中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白天被示众批斗,晚上遭到拳打脚踢,强迫干一些常人都难以胜任的体力劳动……在生活中她亦屡遭打击:年青时因病下肢致残,两地分居多年的丈夫过早逝去,唐山大地震又夺去了她家10位亲人的生命……尽管生活带给她太多的不幸,可她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您可知道,被团中央列为全国青少年十本必读书目之一的《去意徊徨》,竟出自一个双目仅剩一丝光感、两手截肢、左腿丧失功能的特等伤残军人刘琦之手。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之一的玉荣、青年楷模张海迪、小英雄戴碧蓉、“全国十佳少年”成洁……这些我们熟知的残疾人,其感人事迹,片言只语怎能道尽。
在长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他们尽管走得这么艰难,这么吃力,然而在他们身后,却清晰地留下了一行坚实的足印。
残躯报国 发愤自强
为什么窗外那一角湛蓝的天壁,
能引起我如此深远的遐想?
为什么那一只并不美丽的飞鸟,
能使我久久不倦地凝望?
……
啊,我像一只受伤的鸟,
被无形的绳索紧缚着,
一面洗刷我羽翼上的血斑,
而心里却梦想着一次有力的飞翔。
……
这是一位肢残作家写的一首诗,它道出了肢残者自强不息的心声。
陈立新,这位只有1.24米高、上身驼背凸型、生活和劳动存在困难的残疾人,被天津市静海县双塘乡西双塘村村民誉为全村致富的带头人、残疾人的贴心人、党的好干部。是他,使全村70多名残疾人得到就业安置;是他,把自己的9万元钱支援了企业;是他,投资55万元兴建了配套的农田设施;是他,拿出自己的2000元奖金支援本村教育事业;是他,为全村兴建了一个甲级诊所;是他,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组建了全县农村中唯一的河北梆子剧团;是他,带领有关人员将食品送到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家中表示慰问;是他,拿出自家准备买家具的1000元钱无偿送给因病住院而经济困难的残疾人;是他,使染上赌博恶习的浪子回头……陈立新常说:“我是残疾人,残疾人的苦衷我深有体会。残疾人也是人,他们比健全人更需要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所以我的最终目的,就是集中精力,下定决心,带动全村人,特别是残疾人都富起来。”这番豪言壮语,恰如一个生命的旋律在我们耳畔萦回。
今天活着就要为明天奋斗
在一次国防施工中,沈阳军区某团副团长崔同山的残指截面被磨破,露出了筋头,稍一碰就疼得钻心。他叫来卫生员,要用剪刀剪掉,可卫生员不忍心下手。他抢过剪刀,自己动手剪,疼得立刻冒出了冷汗。稍包扎后,不听卫生员劝阻,他又抱起风钻干起来。这只是这位“军中铁人”的一个小特写。崔同山是一位从战士提升起来的副团长,1974年进行反坦克地雷试验排险中,被炸成重伤,左眼失明,右手残缺。伤残后,他不要组织照顾,靠残疾的身躯干出了第一流的成绩。
与图书打交道,少不了要写字。严重烧伤致残的庐山图书馆馆长徐效钢的右手腕关节已经坏死,拇指和小指由于错位而联在一起,各指之间已没有了指缝。怎么办?他心一横,硬是把钢笔往指缝的位置狠命地塞,粘连的指缝被撑开了,鲜血顺着笔杆直往下滴,疼得他直打哆嗦。为了使伤口按握笔的位置重新愈合,他就用布条子把笔和手捆在一起,咬着牙一笔一画练下去,连晚上睡觉也不解开。不久,伤口感染了,每写一个字,就从指缝处冒出一股脓水。他常常是在清水里漂净了手指,忍痛夹住笔,闷头再写……就这样,他一共整理了20多万册图书。
生活带给残疾人诸多不幸,而他们对生活却报以坦然的微笑,这就是他们博大的胸怀!
无声的乐章  
赵元松是浙江衢州市煤矿机械厂工程师,自幼两耳全聋。1956年他参加工作以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像雷锋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一丝不苟。有一次,一批凿岩机零件热处理后,经检查发现约30%的零件不合格。按照工艺,这道工序是抽查,放过去也可以,但他本着对产品负责、对用户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牢牢把握质量关。他冒着高温在几千只零件中,一只一只地查,一只一只地挑,手被扎破,鲜血直流,他全然不顾。别人下班了,他仍留在车间挑灯夜战,经过3天的艰苦工作,终于把1000多只不合格的零件挑了出来。
在无声的世界中,很多聋哑人像赵元松一样,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内蒙古“哲里木百名杰出青年”之一的常青不仅掌握了刻字、绘制玻璃画、修理钟表等技术,而且先后发明了便携式组合鞋刷、三级防寒帽、升降多用餐桌等。1945年参加革命的戴目,在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这块特教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了30余年,成绩显著。南京测绘学院副总工程师曹恒是全国老劳模,他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测绘领域,成功地编成了用于测量计算的汉字系统……
在无声的追求中,他们得到了生活的快乐。
助残篇
5000万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但是在这5000万残疾人背后,还有一个最大、最善良的人类群体,这就是11亿中国人民。他们以自己的古道热肠,以博大无私、纯朴宽厚的胸怀温暖着5000万残疾儿女的心,唤起了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用无数双饱经磨难的手为他们战胜厄运,奋发前行,开辟道路。
爱的奉献
当盲人在人行横道边犹疑却步时,有人伸出搀扶的手;当拄着双拐的肢残人在拥挤的人流中踯躅而行时,有人让开前进的路。每当这时,周围的人们总会投以赞许的目光,那目光里饱含着认同与希望。这也是一种奉献,即便只是一点一滴,一分一厘。然而,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种奉献,更博大,更深厚,更纯朴。
残疾人由于身处逆境,更加渴望爱,渴望家庭的温暖。与残疾人相爱,并且终身相守是要有勇气的。当天津女青年杨文琴与因公致残失去双臂的张英明结为伉俪的时候,当河北饶阳县一位乡广播员刘学良准备娶身残志坚的女青年刘彩霞为妻的时候,有谁知道他们听到过多少流言蜚语,感受过多大的舆论压力,但他们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决定。这种决心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出于对因公致残的先进模范、伤残军人的崇敬,出于对社会主义祖国由衷的热爱。
1956年,王灵芬在顶住世俗压力,与下肢瘫痪的残疾军人结婚后,又从荣军院里将一位高位截瘫的年轻战士小宋接回家。30多年如一日,她把全部心思都扑在照顾、护理两位残疾军人上面。为了支撑这个家庭,她含辛茹苦,打小工,拾柴火,捡煤渣;为了给两位残疾军人增添家庭的快乐,她还收养了失去母亲的一儿一女。小宋大小便失禁,她每天为他接屎尿,擦身子,洗衣服;丈夫脑溢血后成了植物人,她白天晚上为他翻身、喂饭;丈夫和小宋口味不同,她每顿就做两样饭菜。王灵芬对两位残疾军人倾注了无限的情义和爱心,从来无怨无悔。问她图的是什么,她说:“俺就是想让那些为国家扛过枪、立过功的人有个温暖的家,生活得像个样子。”在我们的社会里,像王灵芬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他们发扬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善良纯朴的高贵品质,以超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给残疾人带来了家庭的温暖和深情厚爱。
春风送暖
扶弱济残,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这一美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沃土上又抽芽吐翠,绽开了奇葩。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30多年如一日照顾一位只身在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病人。1960年,16岁的吉珠因车祸造成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住进了骨科。从此,医院把她当成一个特殊病人对待。30多年来医院每月发给她一个免费饭卡,骨科分管清洁的大夫帮她倒痰盂,整理个人卫生,照顾她生活上所需的一切。30多个寒暑,吉珠已成了骨科的一名“家庭成员”。河南安阳市北关粮店,从1968年至今风雨无阻,义务为盲人送粮油1300多次,达82万多公斤。在送粮油过程中,他们还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从拆洗被褥、缝补衣衫到修车配锁、家电保养,凡是盲人需要的,都是他们的服务内容。几十年来,他们为盲人到底做了多少好事,人们已记不清了,但是他们这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在相隔千里的甘肃平凉市公园路有着同样的一个粮站,也是义务为盲人送粮油,也是捎带为盲人拆洗被褥,十年来这已成为粮店雷打不动的规矩和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谁说共产主义精神过时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讲了?西藏第一人民医院、安阳北关粮店和平凉市公园路粮站的职工,以他们扶弱助残的实际行动表明,共产主义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生生的实践中。
崇高的选择
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是需要环境的,残疾人在克服自身的残疾,在生命的斜坡上奋进的时候,尤其需要精神和物质的支撑,而这个环境在今天我们这个国度中还不那么尽如人意,这就特别需要有一群人去为自己的同胞担负起责任,去进行真正的创造。
日本横滨大学金子善燕博士,在一本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中国精神病医疗见闻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在中国沈阳,我们见到一家街道办的精神病防治站。站长王惜时是一位女性,她创造了一个精神病防治的奇迹。
在这个街道,精神病患者有153人,加之外市来接受治疗的70人,共治愈165人,110名陆续恢复了工作,其中45人安排就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有39人转入站内,边工作边维持治疗。患者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社会负担变成创造经济效益的主人……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然而,在那些甘愿为残疾同胞无私奉献的人们看来,这又不是不可思议的。现已拥有饭店、旅店、美容理发等综合服务设施的吉林泉阳林业局工会福利厂,创业之初只有7把斧头和7名残疾青年。为了使残疾人摆脱困境,获得就业、学习的机会,他们有的丢掉了铁饭碗,有的拒绝了高薪聘任。河南民权县一位村办学校校长,变卖自家的耕牛、树木和口粮,筹资7000多元自办了一所聋哑学校。他们以博大无私的爱,牺牲了个人的前途和安乐,选择了一条扶危济残、充满荆棘的道路。对此也许有些人不理解,那么就看看王惜时的回答吧:“一个人肉体或精神一旦致残是十分不幸的。当他们终日为疾病所困扰、所折磨的时候,当他们的亲人整天被拖累、被煎熬的时候,我们唯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用我们赤诚的心、真挚的爱去融化他们冷漠、负伤的心灵,使他们恢复人的灵性、情感和理智,并逐渐走上自新自强之路”。
见义勇为 古道热肠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权利,不仅会受到物质和精神环境的制约,有时还会遇到一些人的冷落和歧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残疾人的周围,总是有那么一些见义勇为、古道热肠的人。山西省晋城市纺织厂法律顾问室律师赵秋义,几年来义务担任晋城市残联的律师,为残疾人伸张正义奔波劳碌。由于他的艰苦努力,一位残疾女青年被强奸案,一位伤残军人被歹徒重伤案,一位65岁的二等荣军被骗案,都得到了公正处理,侵害残疾人的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办案之余,他还时刻把残疾人的疾苦放在心上,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废寝忘食,不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顶着烈日酷暑,四处奔走,呼吁各界群众为双目失明、无钱治病的姐弟俩捐款9100元。他三下江南,请来名医为28名肢残患者做了矫治手术。有的人对赵秋义的做法不理解,说:“他那样为残疾人卖力,残联和残疾人肯定给了他不少好处。”赵秋义说,我是残联的义务律师,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是我应尽的义务。我没接受过残联和残疾人的一分钱报酬。我觉得道义更珍贵,法律更神圣,为残疾人服务更高尚。
前些年在“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浪潮冲击下,有的人理想动摇了,道德丧失了,但像赵秋义那样的人却始终保持着自己崇高的价值追求,为残疾人的事业殚思竭虑、开拓进取。尚春平,山西省运城市女青年,曾是经营摩托车修理的万元户。1988年,运城市安康福利纸箱厂生产亏损,濒临倒闭,十几位残疾人像断了奶的孩子急得嗷嗷叫。办事处领导请尚春平出任福利厂厂长,她二话没说就挑起了这副重担。厂里建工棚,既无资金又无材料,她就把自己准备盖房用的几千块砖和石棉瓦拉到厂里“充公”。她有个哥哥经营五金交电,福利厂需要什么,她就到门市部拿什么。当厂长两年多,她不仅丢掉了“万元户”,连自家的积蓄也搭上了。尚春平说,亏了我一个,幸福多数人。去年福利厂摘掉了亏损的帽子,一个只有职工25人(其中残疾职工16人)的小厂,年产值达到50多万元,利润近3万元,残疾人月工资都在百元以上。
铺路搭桥 拳拳之心
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残疾人除了具有人类基本的需要外,同样渴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我们不仅在残疾人温暖的家庭、幸福的生活中看到无数奉献者点燃的爱的火焰,而且在残疾人向生命价值阶梯攀登的脚步声中也听到了铺路搭桥者的足音。
辽宁省抚顺钢厂副厂长刘德普,首创“十个健全青年带一个残疾青年,因人制宜,对号入座”的残疾人安置办法,为企业残疾人安置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四川达县地区棉纺织染厂厂长张成谦,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全厂415名残疾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他还十分重视残疾职工的地位和作用,厂内中层干部、班组骨干、各级管理人员、工会委员、职代会代表中都有残疾人。山西省汾阳县人民政府把残疾人工作列入工作议程,制定残疾人劳动就业、特教、农村残疾人承包土地等10个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1300多名农村残疾人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安置近600名有劳动能力的城镇残疾人就业,开办弱智学校,举办残疾人家电、机电、油漆、绘画等培训班,为残疾人就业千方百计广开门路。
残疾人教育,是残疾人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山东滨州医学院为使残疾人能上大学,克服重重困难,于1985年创办医学二系,成为全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的五年制本科院系。北京大学是全国名牌重点大学,他们不歧视残疾人,确定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分数,优先考虑残疾人”的录取原则,充分体现了“特别扶助”和“平等参与”的精神。
残疾人的奋斗和追求,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舆论的关心和支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组作为我国第一个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1987年以来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做残疾人的知心朋友,用电波架起了理解的金桥。据统计,已播出节目230期,节目的固定听众达500万人。他们还成功地举办了“在五星红旗下”征文活动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节目展播”活动,推动了各地电台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他们制作的节目多次在中央台节目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播撒爱的种子
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正在我们的社会里形成风气,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逐渐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中。河南濮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五(一)中队的40多名少先队员,通过三年多不懈努力,帮助残疾儿童盛锋上学读书,在当地传为佳话。盛锋自幼残疾,不能站立。五(一)中队的学生们轮流给他送温暖、送欢乐、送知识、送力量,帮他学站、学走、学文化,终于使他从寂寞和孤独中走了出来,并迈进了学校的大门。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几年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他们通过与残疾人对话和调查访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关心、理解、尊重残疾人的风尚。他们从校内抓起,从身边做起,提倡师生发扬慈母爱、培养手足情。他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为残疾人服务。为了使助残活动坚持不懈,每年五年级毕业前夕,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雷锋中队交接班仪式,把老队员的服务点交给新队员。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响彻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爱的种子播撒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人道主义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燃烧。
(附图片)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派出30多名师生担任驻地聋哑学校辅导员,他们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受到了山东省烟台市政府的表彰。这是教员甄荣山在用哑语和学生谈心。 新华社记者 陶俊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