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衡东县大办水利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9
第5版(理论)
专栏:调查归来

  衡东县大办水利的调查
彭宁竣 彭宋作
水利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是形成强大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农村推行责任制后,如何继续大办水利,为国民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就这个问题,我们在湖南省衡东县作了系统调查。
水利的历史与现状
衡东县地处衡邵盆地,有农业人口56万,耕地51万亩,水田45万亩,是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经济不发达地区。从1522年至1949年的427年间,发生特大洪旱灾害共61次。1949年粮食亩产不足175公斤。直到1966年,全县无电、无工厂、无中学。60年代后,大抓水利建设,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1990年全县蓄引提总水量达3.5亿立方米,为1949年总蓄水量的6倍;粮食总产量达4亿公斤,也为1949年的6倍;商品粮1.5亿公斤,为60年代的6倍。水利建设、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率增长速度“三同步”。1986年,衡东县被列入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省吨粮田开发重点县。它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国水利先进县。
建国以来,衡东水利建设经历了三个高潮,粮食产量也随之上了三个新台阶。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全县兴建了德圳、白莲两个水库和甘溪河坝等一批中型工程,1970年,粮食亩产跨过400公斤;70年代,抓了米水梯级开发的中型工程配套,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650公斤;80年代,重点消灭干旱死角,大修小塘小坝,1988年,粮食亩产突破900公斤,总产量比1987年增产0.725亿公斤。衡东县粮食持续增产,原因诸多,但水利建设是基础。
目前,全县已有水利设施33500处,形成了一个以骨干工程为主体,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络,旱涝保收农田由1949年6万亩增加到39万亩。1990年粮食亩产达956公斤,32万亩稻田过吨粮。去冬以来,全县进一步大干农田基本建设,把连续4年的水利建设推向新的高潮,5000民工上工地,四断米水,动工兴建荣桓水电站,为建设吨粮县和实现电气化县创造条件。
更新观念 革新兴修水利的办法
80年代初,由于思想上对粮食生产的盲目乐观,水利建设投入减少,致使水利建设一度出现低潮,有效排灌面积减少。1984年以后,全县粮食生产出现4年徘徊。事实再次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水利建设。
在新形势下,工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更大,而衡东县的水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1336毫米,江河年径流量11.85亿立方米,人均占用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3。随着人口逐年增长,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到2000年需增加蓄引提水量5000万立方米以上,客观形势逼着人们更新观念,寻找新的方法搞好水利建设,其做法是:
一、建立以筹积累工为中心环节的多层次、多形式群众办水利的新机制。衡东县从兴修水利的实践中认识到:加速水利建设的诸因素中,筹措好积累工是中心环节,因而在全县明确规定,农村劳力每人每年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工不得少于30个,其中用于修水利的15—20个。做到有劳投工,无劳出钱,实行“以乡筹集,建立专帐,统一管理,分级使用”的办法,从而真正解决了责任制后一家一户工难筹的矛盾。1986年至1990年全县共筹积累工1500万个,完成土石方1200万立方米。新建小型水库69座,相当过去38年间修建小型水库总和的一半还要多,增加基础水2000万立方米,一举解决了4个乡、52个村的干旱问题。
积累工不仅能搞小水利,同样可以干大工程。勘测设计达7年之久的荣桓水电站,前段因缺钱,无法动工,1990年以积累工的形式,全县筹工400万个,以资代劳折款480万元,自筹资金1000万元,终于解决了这项工程的老大难问题,使之迅速上马。
二、多方投入,建立稳定的集资渠道,择优投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水利是衡东县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全县从8个方面开辟稳定的集资渠道,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每年从水电局电费中提取资金100万元;从地方财政的机动财力中拿出100万元;从水费中提取25%的资金;从农林特产税和乡财政超利留成中提取部分资金;从乡镇企业上交利润中提取40%的资金;从村、组经济收入中拿出约200万元资金;中型灌区,每亩每年筹维修费1元的全部资金;中型水库上游淹没区,每年每亩从下游筹款0.5元的全部扶贫资金。以上8项,年可筹资600万元,为国家每年投资100多万元的5倍。再加上积累工折合资金上千万。1990年,通过这些渠道共筹集水利资金2301.8万元,人均36.7元,国家当年的投资与自筹资金的比例为1∶10。这样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断增强水利建设的造血功能,为农业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投资择优,即谁先筹资金谁先动工,就给谁投资。这改变了群众过去两眼向上,光靠国家扶持的单向投资局面,1990年有80%的工程是先自筹资金动工的。
三、常年修水利,四季不断线。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由于劳动生产率大提高,衡东县改冬修为四季修水利,春季规划,夏季铺开,秋季大干,冬季扫尾。特别是抓住早稻插秧后,晚稻收割前的有利时机,完成全年水利任务的70%。各村、组、农户可充分利用各自零星时间,见缝插针,不拘形式,集零为整,当年就可干上一个工程,使过去一年难以见成效的工程当年部分受益。1990年全县增加基础水量约800万立方米,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消灭干旱死角14个,改造低产田5万亩,不仅提高了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而且更加激发了群众办水利的积极性。
四、引入竞争机制、开展达标竞赛,对重点工程,实行广泛招标,双层承包。为促进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规模、深层次、高标准发展,全县开展升级达标赛,即:投入达标,安全达标,工程配套达标,工程管理达标。通过达标考核,使水利建设落到实处。重点工程坚持“以项筹工,以工筹钱,以钱开标,分段承包”,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实行“五包一罚”(包资金、包器材、包质量、包工期、包安全;未完成合同受罚),工程又与相关政府签订收缴自筹款协议,做到责、权、利三挂钩。洋塘河坝第六期配套工程,实行双层承包后,工程质量进度均列全省同行业之冠。
五、强化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水利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出效益,才能使工程常盛不衰,永续利用。衡东县在大规模组织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狠抓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水利工程实行“以法治水,分级管理,专人负责,综合经营”的方针。全县多次开展“水法”宣传,颁发维护水利设施的布告。1983年成立了水利派出所,及时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犯罪活动。1990年成立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同时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根据水利设施大小及运行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分灌区设管理委员会,每个乡镇建立了水利管理站,每项工程有专人负责,对管理干部实行“三定三包”(定报酬、定权限、定目标;包设备管理、包蓄水保水用水、包工程环境管理),用水统一调度,全县“一个将军行令,一把锄头放水”,从而保证了水利建设的正常秩序和设施的正常运转。
同时,水库实行“以水养水,按方收费”的办法,促进计划均衡节约用水,水费回收率在95%以上。还广泛开展多种经营,如发电、加工、养鱼、喂猪、种植林果等。1990年,县水利局系统综合经营收入为1292万元。甘溪河坝20年累计收入4000多万元,为国家投资的4倍。水利系统所属15个企业全部盈利,从而增强了水管单位自身经济实力,实现水利良性循环。
六、精心组织,全面规划,分类指导。一个县根据本身的水利资源和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出一个通盘的科学的水利建设规划是获得最佳效益的关键。
衡东县抓住流经县境的米河落差较大的特点,实行4次梯级开发,沿河兴建了4个中型水轮泵水电站,做到一水多用,综合利用,并把治水与办电、治山、改土、湘南开发、扶贫、修路、农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0年来在修水利的同时,全县小水电站装机44处,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通电村达98%,全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电网。还营造杉木薪炭林60万亩。完成了43平方公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修水利促进了修公路,全县乡乡通公路达800公里。
衡东县在精心组织水利工程整体建设时,对各类地区工程建设进行了科学的具体指导。在每区建一中型水库和骨干工程的基础上,对沿河低凹地区,重点是防洪排涝;山地干旱区,主要是修塘、建坝、开渠,增加基础水;经济作物旱土区是增加喷灌、提灌。尽量避免重复设施,促进平衡发展。
长期保持规划落实的连续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县历年十届书记、县长基本上都遵循了全县水利规划的总体布局,而且不断完善、补充、发展。实行领导干部抓水利工程责任制,担当起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四个责任。领导带头、深入办点,1990年县级办点37处。目前正在兴建的荣桓河坝水电站即由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担任指挥长,9名县级领导组成强有力的工程指挥部,组织全县各战线、各部门协同会战。乡、村干部更是任劳任怨,率领群众长期奋战在工程第一线,使水利建设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做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
衡东县实行责任制后办水利的事实告诉我们:改革给水利建设带来了蓬勃生机,水利为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水利建设的发展,展示了整个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农村改革的前景与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