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推动苏中经济合作的发展——访苏中实业合作协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9
第6版(国际)
专栏:苏联通讯

  推动苏中经济合作的发展
——访苏中实业合作协会
本报记者 周象光
五一节前夕,记者走访了苏中实业合作协会。这个以促进中苏经济合作为己任的机构设在莫斯科一幢老式公寓中。走进接待室,一眼就看到玻璃橱内陈列着中国厂家生产的各种皮鞋、运动鞋、服装、香烟等轻工产品。协会副总经理巴拉班诺夫高兴地对记者说:“苏中经济合作的潜力很大,许多苏联企业愿意同中国企业合作,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苏中实业合作协会就是为了帮助双方企业建立相互联系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而成立的。”
近年来,随着苏联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许多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希望同中国发展贸易、开展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过去,苏联的对外经济活动都是由中央机构集中进行的,企业缺乏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经验与人才。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苏联政府批准,1989年9月成立了苏中实业合作协会。这个协会既是社会团体,又是独立的经济法人,不仅可以代表会员企业或其他委托人签署经济协议或合同,也可以独自从事经济活动,包括开办合资企业。因此,协会主持日常事务的负责人也像企业负责人那样称为总经理。
协会成立至今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可它已为推动两国的贸易往来与经济科技合作做了许多工作。首先,为了帮助双方企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协会搜集、积累了大量有关两国企业基本情况的资料,建立了资料库,并向双方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解决了一些企业有合作愿望而找不到合作伙伴的难题。其次,它帮助企业草拟符合标准的文件、协议、合同的文本。过去,有些刚刚获得外贸权的企业因缺乏从事外贸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的文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往往发生进口的货物并不符合自己需求的现象。而协会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外贸部门的专家,具有20年左右对外经贸活动经验,熟悉中苏双方的情况和有关法律。这种服务可以避免因文件表达不确切所带来的许多麻烦,尤其对双方企业进行合作生产或兴办合资企业具有更大的意义。此外,苏中实业合作协会还在为开展更大规模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去年,协会曾邀请中、苏、日三国代表在哈巴罗夫斯克开会,讨论三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和苏联远东地区的可能性问题。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方案和设想,协会正在为这些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苏中实业合作协会机构精干,编内工作人员只有18人,但他们很重视帮助苏联企业克服具体困难。许多承担对华出口任务的企业都希望为本厂职工进口一些中国日用品,但是他们需求的数量有限,而品种繁多,这给中方出口部门带来许多麻烦。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减少中方的负担,去年协会商请苏联经贸部拨给1800万瑞士法郎,用于统一进口中国日用品,然后分配给这些企业。这项措施使企业职工直接感受到了生产对华出口产品的好处,大大激发了企业及其职工向中国供货的积极性。协会的这项措施受到中苏双方的好评。今年用于这项开支的拨款已增加到4000万瑞士法郎。
巴拉班诺夫说,中苏经济合作不能仅满足于商品的交换,应当使两国的经济合作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开辟互补性的生产合作,兴办合资企业等。这方面的前景是极为广阔的。
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苏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据统计,1990年在苏联对外贸易不景气、外贸额下降的情况下,中苏贸易额比1989年增加了26%,总额达53亿美元,其中边境贸易约占1/4。苏联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居第5位,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合作的形式不断增加。目前在苏联境内登记注册的中苏合资企业已有25家。从事承包工程或合作生产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专家、技师以及从事季节性农活的农业专家和菜农等总数已达1.5万余人。然而,从两国的经济实力来看,目前的合作尚属初始阶段。为了使中苏经济合作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苏中实业合作协会正在为参加今年6月举办的哈尔滨交易会进行积极的筹备。他们准备在今年的哈尔滨交易会上开设咨询中心,为中方厂家介绍情况,解答各种问题,使中方企业能够详细了解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苏联企业的情况。
苏中实业合作协会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在推动两国经济合作方面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相信,在今后中苏两国经济合作的道路上,它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本报莫斯科电)
(附图片)
图为苏联莫斯科市内的雅玛尔卡市场。这些摊位主要销售国营企业生产的商品,统一明码标价。
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