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寻访垃圾的踪迹(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9
第7版(国际)
专栏:

  寻访垃圾的踪迹(上)
本报记者 江建国
现代消费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垃圾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据德国联邦统计局1987年的统计,德国人均抛掉的垃圾是每年250公斤,生活垃圾的总量为2720万吨!此外还有大量的生产性垃圾。1987年德国的垃圾总量是2.416亿吨。垃圾污染妨碍着人们的生活。人类能战胜自己制造出来的垃圾吗?为此,记者走访了德国工商大会和工业联合会,参观了一家企业,寻访了一番垃圾的踪迹。德国社会各界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垃圾问题的做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德国从60年代末就开始以立法形式向垃圾宣战。1972年德国修改了基本法(即宪法),把处理垃圾问题的权限从各州收回到联邦一级,同时颁布了第一个《垃圾处理法》建立起整治垃圾系统。1975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垃圾经济”概念;1986年11月又一部新的垃圾法生效,这部新垃圾法把避免产生垃圾放在首位。它所安排的顺序是避免、减少、再生。由于这几个词在德文中都以“V”字母打头,因而被称为三“V”哲学。
德国垃圾的现状要求把避免垃圾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德国西部的垃圾存放场有371处,大型垃圾焚烧炉48个,但仍不敷应用。要新增建焚烧炉,可谁也不愿意让这类设置建在家门口。为此,德国工商大会创建了一个“垃圾交易所”,以便避免垃圾。
“垃圾交易所”是个戏称,其实它是一个由全国69个地方工商会组成的信息网。拥有剩余边角料的企业和对边角料有需求的企业首先向各工商会申报,各工商会将资料汇总给德国工商大会。工商大会每月把这些情报汇集在一份名为“垃圾交易所”的刊物里下发,让有关企业去“相亲”和“联姻”。交易范围从金属、化学制品、塑料、木材制品、玻璃直到纸制品、纺织品,橡胶等等包罗万象。刊物详细标明废旧物资的数量、特点、包装方式,运输方式等等。据介绍,从1974年交易所建立到1989年为止,这份月刊总共刊登过41640起供求广告。1980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供方大约有1/4成功地为边角料找到了销路,求方大约有1/3找到了自己需求的东西,边角料中约有20%含有珍贵原料,得到重新利用。
1975年以来,这个“垃圾交易所”和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等国的类似机构联成网络,交流“垃圾”。
德国工商大会的罗克霍尔茨博士说,德国工商大会自今年4月1日起要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该网络在两天之内把交易信息传到各个角落。他强调说,这个交易所兴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处理垃圾费用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避免垃圾,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每个企业在规划生产时就要考虑把避免垃圾纳入生产轨道。为环保作贡献,逐渐成为一个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标志。
在生活垃圾方面,前年4月政府制定法规,要求尽量使用可多次循环的包装(如玻璃瓶),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包装(如铝制易拉罐)。70年代以来塑料包装盛行,但塑料是难清除的垃圾,去年1月政府又制定有关食品和饮料的塑料包装的法规,对用于包装的塑料品种加以限制。1988年政府的新法规规定,饮料用塑料包装必须在以押金方式回收循环使用的前提下方可使用。
凡此种种,既减少了包装材料垃圾,也提高了居民减少和避免生活垃圾的自觉性。(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