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葬礼上的军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9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

  葬礼上的军士
秦道雍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
哀乐。殡仪队伍缓缓地从巍然肃穆的秦始皇陵墓前走过,在缤纷的纸花中,死者唯一的“亲人”是一位军士,他胸佩白花,扶柩而行。身后是县、乡政府领导和一行军人。
葬礼,在八百里秦川初春的霏霏细雨里进行。乡政府马乡长致悼词后,又是这位军士下棺、掩土,然后肃立默哀,泪花在他的眼中闪烁……
一位生前默默无闻、性格怪戾的老人的葬礼为什么惊动了县乡领导和驻地的部队首长?这得要从参加葬礼的这位军士说起——
1988年初秋,一名战士跨进陕西省临潼县纸李乡政府。这个瘦高的战士军衔只有一道细杠。他先是扫地擦窗,接着又端水倒茶。乡长很纳闷:这位战士是不是有事相求?战士打扫完了卫生,又略带羞赧地问:“乡长,哪里最需要我?”
乡长赞许地想:不像是做表面文章的。便指点说:“咱乡上有个敬老院,人手忙不过来,老人的困难多,你去看看吧。”
从此,敬老院多了位“临时工”。他就是兰州军区某部战士、共产党员马林华。
一天,马林华推开姚德龙老汉的门,猛然,一股酸臭夹着浓重的旱烟味扑面而来。马林华只觉得鼻粘膜难受,打了个响亮的喷嚏。一位老人正冷眼看着他。马林华进屋才看清,屋内陈设凌乱不堪,地上扔的脏衣服还有黄色的便迹。马林华想,就从这位老人开始吧。
不料,他刚一碰椅背,屋角的老汉突然吼叫一声。
他站住了。
“出去!”老汉硬硬地甩出两个字。
马林华不自觉地退了两步,脚下一滑,正坐在身边的脏水盆上,污水泼了他一身,洒了满地。小马站起来,抹着眼泪,走出了敬老院。
这个“临时工”可真难当。
第二天上午,门“吱呀”一声又开了,还是昨天的小马,又来到老人身边,在老人冷漠的目光中,他扫地、洗衣服、抹桌子,不到一个小时,屋内收拾得整整齐齐。然后,他默默地合上门,脚步由近而远……
第三次,第四次……“临时工”成了“固定工”,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才真正相信,自己遇上了党派来的“雷锋”。一次,老人咳嗽不止,一口痰吐在衣襟上,小马上前,掏出自己的手帕,替他揩净。另一口痰却卡在老人的喉管里,怎么也上不来,眼看老人眼珠上翻,胸闷气短,小马便俯上去,嘴对嘴帮助老人吸痰。老人的痰终于吐出来了,小马却恶心得往下一跪,早晨吃的馒头、咸菜一古脑儿都吐到地上。
老人平日就少言寡语,看到这情景,更说不出话来,只是激动得呜呜地哭。小马走上前,扶起他说:“您没有儿子,我就做您的儿子吧。”老人深情地点点头。
从此,1000多个日日夜夜,马林华风雨无阻,坚持到敬老院来。院子里有一片土地,马林华扛来铁锹帮老人种上四季蔬菜;院子里原来没有树,小马买来树苗,栽上一圈直直的大白杨;老人孤寂了,他便陪坐在老人身边,读上一段书报;老人有病时,他更是抱上抱下,拆洗床单尿褥。老汉逢人便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是久病床上识‘雷锋’。”
去年,马林华被评为旅里的学雷锋“十佳”,又被评为兰州军区学雷锋先进个人。在荣誉面前他会怎样呢?姚德龙老人不禁眉头紧锁,有几分担心。
这一天傍晚,门“吱呀”一声,马林华提着一盒东西进来,老人问:“你是给谁带的礼?”
马林华说:“给您带来的。爸,您看……”。说罢手里的东西一亮,是生日蛋糕。
老人很纳闷:“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送给我?”
“给您做寿来啦。”马林华在老人耳边说。
做寿?哪儿的话。老人笑了。经马林华提醒,老人掐指算来,哟,可不,到今天老人整75岁啦。没想到,孤寡老人姚德龙晚年在敬老院里,还会有人给他做寿。
门外哗啦一响,列队进来十多个战士,人人托着两只点燃的小红香蜡,烛光彤红。战士们齐声说:“祝老人身体健康!”然后围坐下来,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姚老汉惊喜的泪水又一次涌出来,他活了75年,第一次吃上生日蛋糕,第一次成为受人尊敬的老人。“我死也瞑目了。”老汉说。
……细雨歇了,姚德龙老汉的葬礼已毕。马林华又转身搀扶起同来送行的孤寡老人刘明山。去年也是小马戴着白花,送走了刘秀莲老人,今年又送走姚德龙老汉,现在他把最后一位老人刘明山认作自己的父亲。
一老一少向骊山下走去,身影渐渐融会在一起,合成一个高大的背影。(作者单位:西安临潼解放军某部政治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