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光杆司令三万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0
第8版(副刊)
专栏:

  “光杆司令三万兵”
先斌 其春
他叫曾广炳,可人们都叫他“光杆司令”。
“光杆司令”有四件宝:收音机、镰刀、锄头、破草帽。8年前,当他只身一人来到白云山安营扎寨,带的就是这四件宝。奋斗八载,终于用镰刀砍出一片营盘;用锄头挖掉满山荆棘。栽种下一棵棵幼小的杉树苗;收音机伴随他度过2700多个孤寂的夜晚;而草帽却遮挡住无数个炎炎烈日,还有比炎炎烈日更为骇人的闲言碎语……终于,“光杆司令”,有了他的“3万兵”,那是他用双手在几百亩的荒山上栽种了3万多棵杉树、400多棵桐树、桃树、板栗树……
1981年,曾广炳61岁,从柳林乡供销社退休回家。当他看到生产队里的林子日渐稀少,他要义务护林。于是,300元的安家费就扔在离家只有百米的山坡上,变成一个窝棚。他吃住都在山上,一住就是两年。
1983年的一个冬日,乡里开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老干部踊跃发言:有的办养鸡场,有的开烟酒店,还有……这些他不感兴趣,生意场上都滚了一辈子,还在乎这蝇头小利。他要干大的。
“种树。上白云山种树,保证10年种2万棵杉树!”
话音不高,却像个炸弹。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再加上舆论宣扬,把个曾广炳推上去了。“搞!累死也搞!”他有个信条:人,苦能吃,力能下,但“面子”不能丢。
为了“面子”,老伴的切菜板剁得“咚咚”响,全家人跟吃了枪药似的:
“爹,您回来这二年,我们小的对您不孝?”
“不哇。”
“那是我们对您偷吃瞒喝?”
“哪能!”
“那您为啥上白云山?”
“我有我的想法。”
“白云山上栽树,啥时活过?”
“晓得,那是过去。”
儿子们没招了。
1984年3月6日。他,连同他的两个儿子在内的11位合法承包人,在白云山开始栽树了。4人栽树,8人挑水。水得从山下一直挑到山顶,而一个棒小伙子半天只能挑6挑水。上午收工时,那11个人一声不言,默默地扛着各自的家什下山了,曾广炳也回到山顶的家——一个不到一人高的窝棚里。
吃罢午饭,他又去挑水、栽树了。直到太阳快落山,还不见一个人影,“莫非——”他明白了:除他再没人上山了。
一天,两天,三天……
三年、五年、八年。
八年。八年的苦和累有多少;八年的汗和泪流了多少,他最清楚,他也最不清楚……
记得吗?那11位承包人联合“罢工”后,山上山下就他一人,他挑水浇水,浇完水又挑水,小伙子半天挑6挑,他挑10挑。临到第10挑他实在太累了:头发晕、眼发黑,刚到山顶他又一脚踏空,连人带桶滚到山下。水桶破了,他的头也破了。是老伴连哭带喊把他弄醒,他抓一把黄土往伤口上抹,边抹边说:“哎,我真可惜了这挑水……”
还记得吗?五年前夏日一个夜晚,风雨交加,雷鸣电闪,老天爷像被刀捅破一般,他直叫苦:怕是要毁掉我3年心血。他刚出门,“咔嚓”一声炸雷,一下子把他推倒在地。他怕了。60多年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怕。雨停了,天亮了,他出门刚走两步,看到尺把高的杉苗被烂石沙埋了,他发疯了:用锄头挖,用手刨,直刨得两手血肉模糊,手指盖都扒掉了……临往回走时,他站住不动了:离他的窝棚只有30米远的两间瓦房被雷拦腰劈断……
还记得吗?……
八年了,都不记得了。唯有还记得的是10厘米高的树苗现在长成大树了。而他却老了——70岁了。他找儿子,跟四个儿子算笔细账:“再过几年,一棵树按20元计算,3万棵就是60万元,而他的承包期是50年……”他刚开口,儿子们却截住他的话头:
“叫我们上山?山上有轻音乐?有电视录像?”
“白云山就是白银山,也不如我的拖拉机轮子转一转。”
“你是老干部,又是老党员。山上那些树,就留作你交党费吧!”
“……”
曾广炳差点气晕死过去。
正是这样,曾广炳也更铁心了。
一个红彤彤的日出。曾广炳全身戎装:戴一顶不论春夏秋冬都必须戴的草帽,腰别镰刀,手提收音机,肩扛锄头出门了,朝他的杉树林走去……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县文化馆、信阳县老干部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