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愚婆”移“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愚婆”移“山”
王涌 曹广涛
山西左云县北山坡深沟村,因为找不到一个“硬手”来当家,一直窝在穷沟沟里富不起来。
六年前,深沟村只剩下七位党员,比来比去,最后,大伙儿把眼睛盯在了女党员仝喜叶的身上,大家选举她当了党支书。
仝喜叶没把一些冷不叽叽的反应放在心里,倒是把两眼瞅准了全村最头疼的人畜吃水问题。
离深沟村二公里远的小沟汊里,有一股不声不响的细流。谁想从这里挑走一担水,要用勺子一下一下舀上半个钟头。全村三百多口人,每天从五更到天黑都有人在这里排队舀水。吃水这么难,不光让人觉着活得艰难,还使不少村民,一提起深沟村来,就像比外村矮了半截子。
仝喜叶也是吃用勺子舀的水长大的。她上任的头一件事就是跑到县里,找有关领导诉苦、求情,落实资金,同时请来水利干部勘探水源。新水源找到了,仝喜叶高兴得就像小孩似的,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挖壕沟、备石料,接着又请回了包工队。
引水工程总算搞成了。开闸放水那阵儿,全村男女老幼挤在水龙头前,瞅着那清澈的泉水往出喷,乡亲们的泪水和泉水融成了一股热流,沸腾了整个山村。
然而,深沟人身上的第二座“大山”照样压在喜叶的心头。深沟村有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深沟,这条深沟隔断了外面的世界,伤透了深沟人的心。
喜叶第二年一开春,便拿出了建桥方案。村干部的心里都清楚,这可是前十几任党支书都没敢张罗的大事。喜叶说:“咱们是躺在泥里不怕水了,一鼓作气,把这‘两座山’都搬掉,再思谋着往富路上奔。”大伙儿意见一统一,马上就行动起来了。
六月上旬,建桥开始动土方了。喜叶使出当年参加民兵训练的劲头,摸爬滚打样样占先,后边的群众步步紧跟。大伙儿越干心里越乐,整整干了五十七天,大桥终于建成了。
竣工那天,村民们特意赶出十几辆大马车,鞭子甩得特别清脆!车把式们乐呵呵地唱道:“马鞭一甩出了村,拉回的东西全是金;咱深沟搬掉这‘两座山’,铺开了富路迎财神”。
财神真的迎进了深沟村。仝喜叶三下阳高、四进左云,调回脱毒山药良种、包衣谷子、抗优一号胡麻。她先在自家责任田里搞试验。成功了,让大家推广;失败了,自己贴钱买教训。喜叶又请回了农业技术专家,给农民传授科学技术。学起科学种田来,喜叶真像久旱的禾苗遇上了甘露,那股钻劲儿可大了。还是那句老话说得中听:“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村干部”。乡亲们春天盼,秋天看,眼热了,心服了。科学像春天的雨水,悄悄地落到了这个闭塞落后的深沟村,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年,深沟村三年迈了三大步,粮食亩产由原来不到一百公斤,上升到三百公斤。人均收入,用深沟人的话说,连翻七个跟头,从不到一百元跃到了七百多元。如今的深沟人精神头可大了。农闲时,一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另一手搞副业挣活钱。短短六个年头,不光六十多户人家齐刷刷盖起了一百二十多间新瓦房,还建起了深沟村第一座新学校。小伙子们再也用不着为娶不上媳妇而发愁了。
深沟村的群众上县找领导,领导来时求领导,碰上外村人争着夸耀,硬是推举喜叶当了省“三八”红旗手和地、县劳模及省七届人大代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