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历尽艰险 矢志不移——忆肖劲光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1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历尽艰险 矢志不移
——忆肖劲光同志
王平 周仁杰 张序三
1933年底,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影响下,担任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的肖劲光同志被诬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而撤职,翌年1月6日被公审,受到了开除党籍、判处5年徒刑的错误处理;在1942年秋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任留守兵团司令员的肖劲光同志遭受高岗错误的批判和斗争;“文革”前肖劲光同志又因“单纯军事观点”、“反对突出政治”等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林彪等人的打击;“文革”开始以后,肖劲光同志在毛主席的保护下,虽然仍旧担任海军司令员、海军党委第一书记的职务,但他还是遭到了林彪等人的进一步陷害和批判,被剥夺了主持海军工作的权力;1971年“9·13”事件后,肖劲光同志重新主持海军工作,但因在解放海军老干部等问题上得罪了张春桥、江青等人,又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打击迫害,被诬为“上了林彪贼船”,再次被剥夺了主持海军工作的权力。肖劲光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屡遭坎坷,但是,他身处逆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参加革命的初衷。正如他自己所说:回忆往事,苦甜皆有。几十年来,我有过顺利的时候,也有过挫折的时候,享受过胜利的甘甜,也经历过失败甚至死亡的考验。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坚信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就是“离开党则一事无成”。肖劲光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顾全大局,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体现了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
肖劲光同志一生从事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肖劲光同志在担任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11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红七军团政治委员期间,为开创和发展建宁、黎川、泰宁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抗日战争期间,肖劲光同志由中央军委参谋长调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他奉党中央之命,成功地组建了留守兵团,担负起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任务。毛泽东同志在留守兵团首次军政干部大会上,拍着肖劲光同志的肩膀风趣地说:“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团吃饭。”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肖劲光同志率领留守兵团广大指战员一边战斗,一边整训,胜利地剿灭了边区境内的土匪,稳定了边区秩序;固守了千里河防,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他以身作则,领导留守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问题,使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模范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肖劲光同志奉命组建人民解放军海军,他在1950年1月首任海军司令员后,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海军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与海军其他领导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创建海军的任务,继而又使之从小到大,迅速成长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海上战斗力量,并圆满地完成了保卫海防的任务。肖劲光同志在完成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他有功不居功,一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肖劲光同志这种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和品德修养,永远值得人们称颂。
肖劲光同志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许多同志时至今日仍能回忆起肖劲光同志在历次重大战役、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的“四保临江”战役和衡宝战役中的高超指挥才能。1946年,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肖劲光同志,在10月兼任南满军区司令员后,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与陈云同志一起,领导了坚持南满根据地的斗争。他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当时的斗争实际,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为从根本上改变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9、10月间,第四野战军发动了著名的衡宝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兼任12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肖劲光同志,统一指挥6个军、19个师,在我东路军和西路军的积极配合下,从正面向敌发动猛烈进攻,一举歼灭白崇禧部的4个主力师,为我军进军广西、解放华南作出了重大贡献。肖劲光同志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不仅使他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交给的战斗任务,还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肖劲光同志还一贯重视培养人才。他有句口头禅:“治军先治校。”他认为,这是建军的首要任务,也是迅速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方法。他不但到处讲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更重视付诸于实践。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环境,肖劲光同志总是紧紧抓住培养人才这个环节不放。1930年秋,肖劲光同志第二次赴苏学习回国,在担任闽赣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的同时,又兼任闽西彭杨军事学校校长,1931年冬又被毛泽东同志推荐首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校长。他根据当时部队的急需,亲自翻译、讲授苏联红军的《野战条令》,努力将在苏联学到的军事知识用于红军建设的实际,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抗日战争时期,肖劲光同志为迅速把新组建的留守兵团建设成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根据地的劲旅,他倡议举办各种军政训练班和研究班,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还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撰写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一些基本观点被毛泽东同志采用。就是在频繁的战争间隙,肖劲光同志也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班与教导队,培养战争中所急需的人才。特别是肖劲光同志担任海军司令员以后,为了迅速解决创建海军这支新军种面临的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等重重困难,他尊重知识,广罗人才,主持制定了“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以工农为骨干,以解放军为基础,吸收大量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争取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的海军”的组织路线,提出海军建设要打好组织、政治思想和技术三个“桩子”。他亲自兼任海军第一所正规学校——大连海校校长和政治委员,探索办校经验,继而又创办了鱼雷快艇学校、联合海校、航空学校、海岸炮兵学校。这些院校在50年代就培养了万余名科学技术人才和军政指挥干部,解决了海军建设初期急需的干部和人才问题。这批科学技术人才和军政干部在部队迅速完成由陆军到海军的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海军正规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肖劲光同志这种重视人才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成功经验,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值得借鉴的。
肖劲光同志模范地执行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政策。1924年秋,肖劲光同志从苏联回国后不久,党派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师党代表,授予中将军衔,年仅23岁的肖劲光同志就致力于改造旧军队的革命工作。1932年,肖劲光同志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期间,与刘伯坚等同志一起,用杰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地将这支参加“宁都起义”的国民党部队改造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作战劲旅。
抗日战争期间,肖劲光同志多次做邓宝珊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他还同王若飞同志一道为解决“晋西事变”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
在解放战争期间,肖劲光同志的统战工作做得更有成效。1948年5月,肖劲光同志兼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前线围城指挥部(后为第一兵团)司令员,与肖华同志一起率部围困长春,对10万守敌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法,争取了国民党第60军起义,迫使其余守军全部投降。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他率领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入关,圆满完成了隔断平津守敌和协同友邻部队包围北平的任务,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后,肖劲光同志又率领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南下,参与了争取和推动长沙的和平解放。在执行统一战线政策过程中,肖劲光同志对人以诚相见,结识了像邓宝珊、曾泽生、程潜、陈明仁等国民党高级将领,成了他们的朋友。
肖劲光同志之所以能够从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成长为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成为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这是肖劲光同志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的结果。肖劲光同志曾两次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前后达6年之久,并以优秀成绩毕业。他当时在我们党内和军内可称得上大知识分子了,但是,他始终认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有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才有用处,照抄照搬不但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反而会把中国的事情搞糟。因此,肖劲光同志每调换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每到一个新的地区,每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总是“先当学生”虚心学习,认真探索、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0年代中期,人民海军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和岸防部队组成的海上轻型兵力,面对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在未来海上作战应采取何种形式,怎样发挥我之所长,积极配合陆战场作战,这是当时海军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肖劲光同志带着这一重大课题,亲临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蹲点学习、调查研究达3个月之久。他请战役、战术教员专门给他讲课,召开教员、学员座谈会,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研究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的成功战例,特别是苏联海军在卫国战争中的先进经验,根据中央军委确定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依据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与军事态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提出海上未来的作战形式,应是以分散的海上游击战与有利条件下集中打击的歼灭战相结合,海上破袭战与沿海抗登陆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使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肖劲光同志还有一个突出长处:遇事首先倾听群众意见,而且真心实意地听,即使自己成竹在胸,也要让群众发表意见,从不先发议论,或打断群众发言,一直等到群众把意见说完,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怕是在严酷的战争中,只要有可能,他也坚持这样做。1946年10月,党中央和东北局为粉碎敌人“先南后北”的战略攻势,决定派陈云和肖劲光同志一起去南满工作,此时,正是南满形势异常紧张,敌人步步紧逼,南满我军主力三、四两个纵队不足4万人被压缩在长白山脚下的狭长地带,天寒地冻,衣食困难,根据地狭小……在这种形势下,是坚持南满斗争还是撤退到松花江以北,是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为贯彻“七七决议”〔注〕,完成军事上牵制敌人的战略任务,肖劲光和陈云同志到达临江后,首先用半个多月时间,分头召开座谈会,逐个找同志谈心,开始了紧张的调查工作。他们从敌情、我情、军情、民情,联系到东北和全国的形势,确立了“以战求存”的方针,坚定了坚持南满根据地的决心。为此,他在前线指挥所七道江召开了南满军区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再次广泛听取大家意见。会上,是打是撤,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此时,敌人两个师已向我梅河口、辑安进犯。时不我待,必须从速决断。肖劲光同志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大家,搞通思想,才能统一行动。于是,他请陈云同志来七道江,再次做深入的思想工作。由于陈云和肖劲光同志的共同努力,很快统一了大多数同志的思想,会议确定坚持南满斗争的基本方针,并研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正因为肖劲光同志尊重群众,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南满我军在东北战场上才演出了“四保临江”这精采的一幕。
注:“七七决议”即中共中央东北局1946年7月7日会议通过的“关于形势和任务的决议”。该决议是陈云同志起草的,1946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并作了部分修改。“七七决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夺取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