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三十七年的建树——关于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三十七年的建树
——关于高等教育出版社
苏步青
到今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走过了37年的光荣历程。早在筹建时期,我就与其前身--高教部的教材编审处有往来,例如为它翻译教材稿件、接受有关的咨询等等。高教社成立后,我曾受聘为其特约编审。60年代初,高等学校理科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后,我与高教社的交往更为密切。
高等教育出版社是专门为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提供教材的出版社。值得一提的是,在两个关键时刻,高教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一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当时高等学校大部分学科无合适教材可用。高教社遵照党中央书记处的指示,根据教材编审委员会建议的规划,经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出版了一整套教材,几年间,对理科100多门基础课程,共编辑出版了通用教材153种;对工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共编辑出版了通用教材53种,满足了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专业与工科机械、土木、电工、电子、化工专业的需要。这批教材的出版,意味着我们已从借用苏联教材过渡到完全有计划有组织地自编教材。
其次是在70年代末期,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高教社在当时“教材荒”的情况下按照新的规划而出版的教材,对于建立高校教学新秩序和拨乱反正起了不小的作用。同时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借鉴国外教材以更新自编教材的思想,我们开始探索教材的现代化问题。在数学教材方面注意了以现代观点处理数学分析,微分几何中引进了整体内容,50-60年代还未普遍开设的泛函分析已成为必修课,等等。这些措施都是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得以实现的。还应该指出,在解决了基础课教材以后,该社又着手解决了一批高年级及研究生学习的选修课教材,其中有些是与高科技有关的新学科。这是高教社历史上一项新的工作。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高教社还扩大了出书范围,打通了与国际联系的渠道,开始与国外出版社共同出书。可以说70年代末期至今,高教社的工作是“更上一层楼”了。
高教社的工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们的出书选题都要反复向专家征求意见,稿件都要经过专家初审和复审;对已出版的书,他们经多种渠道听取读者意见,及时改正缺点错误。所以高教社的教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1987年,国家教委举办优秀教材评选会,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的12种数学教材,全部是高教社出的;获国家教委一等奖的14种数学教材中,有11种是高教社出的。高教社的一些教材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的已被读者使用30余年,特别是樊映川等编的《高等数学讲义》一书,至今已出了近600万套。他们翻译出版的国外教材,多数经过精选,适合当时的需要,有些书,例如菲赫金哥尔茨的三大卷《微积分学教程》,斯米尔诺夫的五大卷《高等数学教程》,自50年代翻译出版以来,一直是高等学校数学教师的案头书。在社会上刮起只看经济效益、不顾质量的歪风时,高教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己任,保证了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主要课程教材的质量和供应。
现在,全国人大已通过了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高等与中等专业学校是为国家输送合格专业人才的基地,而教材则是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教社的老朋友,我希望那里的全体同志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同时也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教育出版事业的差距。例如,在我国还缺少像Springer出版社的Graduate Texts那样的成套教学用书;能在国际上竞争的高水平教材也属凤毛麟角。因此,希望高教社在八五教材建设中,拿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平教材,使高教社跻身于世界上先进出版社之林。
“都为四化铺基础,快马更须加一鞭”。我再次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我对高教社的期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