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小韩庄的庄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2
第4版(要闻)
专栏:

  小韩庄的庄风
新华社记者 曹绍平 汪金福 新华社通讯员 伟周
小韩庄,冀东平原上一个百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很少有人知道。
去年冬天,村里的乡亲们做了一件他们自己觉得很平常的事,却传遍了千百里。
冰河救人
1990年12月27日,滴水成冰。
清晨,紧靠天津至盐山公路黄骅市郊的小韩庄,不少人正睡在热炕头上。早起的杨秀森在沧浪河边拾柴火。突然,他听到哐、哐几声巨响,抬头一看一辆大客车从桥上一头扎进河里,夹杂着冰块的水,像雾一样冲天而起。
“快救人呐!”“车掉河里了!”
杨秀森撕肝裂肺的叫喊声,惊动了沉寂的小韩庄。村民们有的从被窝里爬起来,抄起衣服、趿着鞋往外跑;有的顾不上绕园门,把篱笆撞了个洞钻出来。转眼间,不到400口人的小韩庄,就有一半赶到了桥边。
很快,两架4米高的梯子搭好了,上端靠在桥帮上,下端架在车轮上。十来个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顺梯而下,有的用手抓牢梯子,有的从车里往外拉人,将落水者一个一个往上救。
身材瘦小的杨庆义,看到从车厢里拖出的一位妇女已失去知觉。他连忙蹲下身子喊:“快,我背她上去。”浑身湿透的杨庆义,背着这位妇女艰难地往上爬。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成串地往下淌,梯子被压得嘎吱嘎吱直响。终于,他登完了最后一级梯子,一下子瘫倒在桥面上。
不到40分钟,31名落水者全部被救了上来。除少数送到医院和乡政府外,多数人被小韩庄的乡亲们接到家里。
接着,小韩庄人又开始打捞汽车和衣物,一直持续到下午4时。最后清点,旅客的东西一件不少,一分钱未丢。
人间有真情
在落水者中,年龄最小的是3岁的男孩张伟。他被救到桥上时,冻得像个冰疙瘩。村民杨庆东扯开棉衣,紧紧裹住孩子,撒腿就往家里跑。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家里,对妻子嚷道:“快,快给孩子脱衣服!”
孩子躺在炕上,双眼紧闭,一动也不动。杨庆东急了,又敞开棉衣,解开裤带,将孩子下身装进裤裆,上身紧贴在自己胸口,还严严实实地围了一床厚棉被。孩子冰得他小肚子直往下坠。
忽然,孩子轻轻地哆嗦了一下。随着“哇——”的一声哭喊,一泡尿顺着杨庆东的肚子往下淌。杨庆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杨庆东的母亲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宝啊,你总算活过来了!”
第一个被救上来的赵淑霞姑娘,被第一个发现出事的杨秀森背到了家里。
第三天头上,18岁的淑霞姑娘躺在炕上,想起这几天老人为自己忙前忙后,禁不住眼泪叭哒叭哒地往下掉。她从炕上下来,扑通一声跪在了杨秀森夫妇面前,抱着两位老人的腿,泣不成声地说:“您二老对俺比亲爹亲娘还亲,就让俺做你们的女儿吧!”
“孩子,别这样,快起来。”老两口一下子不知所措,又是哄又是劝。
“您要是不答应,俺就不起来。”
老两口你望我,我望你,又望了望地上的姑娘,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忙说:“好孩子,快起来。俺们答应就是了!”
赵淑霞深情地叫了一声娘,又叫了一声爹,一头扑在了老人的怀里……
小韩庄人用自己的爱,温暖着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
他们心里总有个“谱”
小韩庄救人的事传开后,村里不断有人来。看望的,采访的,请他们作报告的……人们好像在土里发现了一块金子。
可小韩庄的乡亲们总是不断地重复着:“其实也没啥,谁遇上这事也不能不管。”
小韩庄人就是凭着这些朴实无华的道理,一次又一次地帮人救人。别的不说,自有了津盐公路,大小事没少出,只要他们知道,没有不管的。
熟悉小韩庄的人讲,这个庄风气好,歹人在这里吃不开。谁要是不孝顺老人,左邻右舍都不愿搭理他。
小韩庄人自己也讲,俺村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兄弟之间、邻里之间,一年到头很少有吵架拌嘴的。自打老辈子以来,村里没有一个犯法的人。
他们还讲,村里的党员、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处处带头,大事、小事总是跑在前头。
传统的美德,40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熏陶,交织成小韩庄的家常礼俗,也陶冶着小韩庄人的情思心迹。正是这群淳朴、善良的人们,演绎出中国农村一隅新的风情与民俗。
在情感的天平上,他们信守着“施恩不图报”的古训,善解人意,宽厚待人。落水者们回家后,不少人又纷纷回来,像走亲戚一样看望自己的恩人。
在这次冰河救人中,乡政府停止了办公,为落难的人们送来衣服、被子、食品;邮电局免费让出一条专线,打电话、拍电报通知落难者家属;大港油田派出吊车前来打捞……天津静海县中旺乡一位个体运输户,往返两次送重伤员去医院。他说:“一天不赚钱没关系,救人是大事。”
几个月来,小韩庄人应邀在沧州地区、在黄骅市先后给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讲过多次。听众场场爆满。
小韩庄人从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从成千上万人满含泪水的双眼中,受到了鼓舞,也看到了社会需要什么,人们渴望什么……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