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扶贫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2
第5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扶贫工作
山东牟平县县长 王修伯 中共山东牟平县县委常委 王天仁
贫困乡村一般为数不多,规模较小,又大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为此,有些领导同志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使贫困乡村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但是,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贫困乡村的局部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全局,甚至转化为全局问题。10年改革以后,我县南部山区乡镇与北部沿海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南部一个贫困乡镇的收入仅相当于沿海乡镇一个中等村的水平。这种情况说明,不抓贫困乡村开发,光凭少数富裕乡村,终究不能实现全县经济的腾飞。而且,贫困乡村的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也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贫困乡村的群众丢下不管,就是放弃了对这部分农民的责任,他们就要埋怨我们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无从体现。此外,贫困地区劳力外流、刑事犯罪等问题也相对严重些。所以,扶贫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自觉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贫困乡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乡村的内部,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在于人。解决贫困乡村的问题,必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学说,解决内部矛盾为主,改善外部条件为辅。首先,着力研究解决贫困乡村的内部矛盾,启动内部活力;同时认真改善外部环境,为其脱贫致富创造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以往,不少地方在扶贫中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偏重外部条件的改善,一味地进行物质扶持,而忽视其内部班子建设和人的工作,结果形成“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不“输血”就支撑不下去;另一种倾向是只注重内因,光抓班子、抓整顿,进行精神鼓励,而忽略必要的物质扶持,资金、能源、物资、交通等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结果使振兴经济成为一句空话。
内外因的关系认识和把握好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个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实践经验表明,在内因方面,应着重抓好三条:一是抓好班子建设,特别要选配好一把手,这是扶贫开发第一位的任务。要选贤任能,并抓好班子的培训教育,解决好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那些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又无合适人选的贫困村,从县、乡机关中选派国家干部回乡挂职是一个好办法。对贫困乡镇的班子,更要舍得下力量,配备得强一点。二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这是扶贫开发的中心任务。要切实搞好群众生产的各项服务工作,精心培植集体经济新的生长点。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治穷与治乱、治愚、治懒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在外因方面,也应着重抓好三条:一是各级领导要关心贫困乡村开发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动手抓,并派出得力干部具体领导。二是制订一套必要的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各部门都来支持鼓励贫困乡村开发,包括组织国营、大集体企业下乡包村帮厂,组织贫困村在外工作的同乡人献计献策,组织富裕村帮带贫困村等。三是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在起步阶段,这一点尤为重要。我县有个贫困山区乡镇,办起来的几个乡办企业一度频频倒闭。县领导当机立断,组织几个县属企业与其实行联合,使这些企业很快出现生机。
贫困乡村的经济开发工作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和路子,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就要走弯路。前一时期,有些地方片面理解“无工不富”的口号,认为办工业是贫困乡村致富的唯一出路,因而要求村村冒烟办工厂,限期消灭“无工村”。结果有些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办起工厂,背上了大笔债务,穷上加穷。主观与客观是统一的,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工作方针,才能获得成功。反之,凭想当然办事,一刀切,急于求成,势必碰壁。
总结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特别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经济工作的方针上,要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打好自己的优势仗。先要抓好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再以出口创汇为导向,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千方百计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搞好多种经营生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采则采,宜工则工,适合搞什么就搞什么。要唱好“地方戏”,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切不能照搬外地经验。在抓好村级经济开发的同时,还要重视发展乡镇办经济,重点是兴办乡镇企业,出路是横向联合。二是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要坚持循序渐进,滚动发展,切勿急于求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贫困乡村的形成,不是三天两日之积,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所致。要改变其面貌,必须有一个“过程”。不能犯“急性病”,要求一锨挖个井。否则,“欲速则不达”。只要方向对头,一步一个脚印,长期奋斗就一定会面貌大变。也就是说,适合乡情、村情的扎扎实实的“慢”,实际上是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