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首先思想要活——上海嘉丰棉纺织厂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3
第1版(要闻)
专栏: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首先思想要活
——上海嘉丰棉纺织厂的启示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刘士安
编者的话 如何进一步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这已是当前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继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增强它们的活力,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进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成效。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并不像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认为的那样,是公有制缺乏生命力的必然结果,出路只能是私有化。而是受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按计划经济需要建立的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走向商品经济活动的海洋中还很不适应,需要改革,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探索中前进;一是国营企业负担重,近些年原材料涨价幅度大,资金周转困难,造成内部“消化不良”,依靠改善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速度,赶不上企业收入被分解、转移的速度。这要靠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更要靠企业练内功,逐步提高企业在商品经济中的应变能力。李鹏同志说:“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加强内部管理两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一项一项地狠抓落实,解决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实际困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些企业的活力明显增强。”
这条路是能够走通的,许许多多国营大中型企业已经和正在创造这方面的好经验,就是证明。本报过去从多方面报道过这方面的经验和论述文章。从今天起,本报以《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为题,发表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优胜劣汰。比质量、比品种、比效益、比速度、比服务……,而实际上是比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工人群众和它们的领头人厂长(经理)、党委书记们,也随着商品经济的运动被逼上了考场。上海嘉丰棉纺织厂厂长说他们企业搞活的门道并不复杂。他说,别人没想到的我们先想到了,别人想做怕做的,我们做了。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这位厂长说的话,大概就是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学到的。
嘉丰棉纺织厂,这家拥有6万纱锭、千台布机的中型规模企业,1990年利润2500万元、创汇1560多万美元,均比5年前增长近5倍,达到了大型企业的效益,还备有1亿元流动资金。目前,嘉丰厂基本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事实说明,嘉丰厂开始活了。
上海的纺织企业,曾同样拥有过“天之骄子”的辉煌历史,也同样经历过困难重重的岁月,并不理想的外部环境对谁也不偏爱,为什么嘉丰厂活了?
厂长程介禄说,道理很简单,别人没有想到的我们先想到了,别人想做怕做的,我们做了。一个企业要活,首先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要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提高应变能力。
嘉丰厂是我国纺织系统的老典型,从1959年就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形成了著名的“嘉丰风格”:虚心好学、严细成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在外销收购旧的体制下,企业无法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外贸收购价格同产品价值相背离,优质不能优价,嘉丰厂越是扩大名牌产品4040府绸的出口,厂里就越穷。1984年,嘉丰厂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而企业留利和职工奖金却跌入低谷,成为上海纺织行业的“特困户”。
穷则思变。嘉丰厂下决心要变成一条活鱼,真正到国际市场的海洋里遨游。1985年8月,厂里与外贸部门签订了出口代理协议。一家企业,实行出口代理制,自负盈亏,把企业的命运同充满竞争和变幻的国际市场联结在一起,这在全市纺织系统是破天荒的。
自那以后,嘉丰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经营和生产都跟着国际市场转,国际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最初,他们根据市场信息,将生产药棉纱布的240台布机全部翻改,当预测到3030细布面临积压时,就再次调整改为生产紧密高支数的坯布,以后又先后上马了普梳和精梳4040府绸,成为欧美市场的畅销产品。当嘉丰厂获悉国际市场上宽幅府绸卖价高、供不应求时,又在6个月内拆掉432台狭幅布机,改装成312台宽幅布机,结果,嘉丰厂高质量的宽幅府绸及时、大量运到国际市场,一炮打响。
在嘉丰厂,调整产品结构的速度是惊人的。国际市场上什么品种卖价高、投入少、产出多,他们就翻改什么品种。有2.5万纱锭的新车间,4年内按国际市场变化翻改了四次,每翻改一次,产品档次就上一层楼。现在,全厂原有1360台布机全部翻改成了宽幅布机。工人们说:“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同5年前比,每台布机的年创汇从1万美元提高到2万美元以上,高难度、高档次产品占90%以上。
程介禄感叹道:要不是5年前狠了心搞代理制,跟着市场导向变,哪来今天的嘉丰!
占领国际市场靠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产品质量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特别是纺织行业,人称“千人纱、万人布”,成十上百的工种工序,靠的都是人。可是这活儿又苦又累,纺织行业“招不进、留不住”的境况,嘉丰厂也曾碰到过。确实,位于上海郊县嘉定的嘉丰厂,要想留住心系市区的工人,难。怎么办?嘉丰厂在上级劳动部门的支持下,1985年率先在全市同行业招收农村合同制工人,改变市属国营单位只能在市区招工的用工制度。不愿意留下的,可以走。
一下子放走许多熟练工人,许多人担心嘉丰厂就此会垮。结果是,嘉丰厂招工的消息在嘉定农村引起了轰动,报名者超过招工人数的几倍。这些经过严格挑选的新工人,年纪轻、视力好,肯吃苦,文化程度都是中学毕业,正是做纺织工人的好料子。周密的培训上岗计划,使嘉丰厂顺利度过了新老工人的平滑过度,产品质量免受波动。5年多来,嘉丰厂累计招收农村合同制工人2000名,占全厂职工总数的一半,占运转一线生产工人的65%。他们已经成为厂里的生力军,涌现出上海市劳动模范陆敏、全国操作能手钱亚萍等先进人物。
相对说来,厂里固定工因为捧着“铁饭碗”,进步反而没有合同工快。嘉丰厂的办法是对固定工采取合同化的管理,工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岗位、班组长也可以挑工人,双方订立上岗劳动合同,个人分配同贡献挂钩,从而实现优化劳动组合。嘉丰厂任用干部,从厂长到班组长,都采用“双向选择、逐级聘任”的办法。“双向选择”使一部分干部调动了岗位,少数人落了选,这样做让每个在职的干部得其所在、人尽其才。嘉丰厂的指导思想是:劳动人事制度一定要民主化,要有透明度,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这些事件件桩桩都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的质量和前途。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企业的难题不尽相同。然而,事在人为,最大的潜力是人的潜力。嘉丰厂的人说,脑袋要长在自己肩膀上,凡事得自己多思量。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墨守陈规,敢于打破旧体制的弊端,不断更新观念,靠自己的奋斗而不是赖在国家身上,这正是嘉丰棉纺织厂搞活的根本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