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测绘兵与高精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测绘兵与高精尖
王友齐 罗同松
最近我们从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张国威少将那里了解到,测绘兵的奉献除了测量大地之外,还有效地保障了高精尖技术的发展。
当今我国有几十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那一颗颗卫星准确进入轨道,一颗颗科学试验卫星准确返回地面,这里面都有测绘兵的“神机妙算”!他们长年奋战在实验室,昼夜坚守在计算机房,分析运算那浩瀚的数据,其精度细到小数点后的10多位。首先,测绘兵们要为卫星发射场和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卫星地面观测站测出准确的位置。人造卫星沿轨道绕地球飞行,有的每秒速度为8公里。要精确测定卫星轨道,掌握卫星每1毫秒在太空的精确位置,就必须建立起全球坐标系统,要求相距几百公里,乃至几千公里远的卫星与观测站之间的距离误差不能超过百万分之一、乃至几百万分之一。
地球有引力,而且这种引力很复杂,比如一个地方有什么矿藏,引力都不会相同。而这种看不见的引力,却能严重影响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以及卫星在飞行中的变化。为此,测绘兵要通过艰苦测量工作,获得全球范围的重力数据,以保证卫星精确发射、入轨和运行。
测绘部队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共投入了几十万兵力,才建立起既具有几何精度又具有物理精度的空间控制网,并且无止境地对这个空间控制网进行精化。
1988年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这里面更是凝聚着测绘兵们的心血。
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输运线,是由370块电磁铁和一些精密部件组成的。这些每块重8吨的电磁铁的安放位置,其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
过去测绘兵在野外测量时,测量点都是以公里计算的。可是,这次安装电磁铁的圆形隧道,总共不足1公里。他们钻进隧道后,不分昼夜,不分班次,进行现场科学论证,精心测点量线。经过一年努力,测量了800多次边长、700多个水平角和3万多个数据,把水平控制网误差缩小到0.05毫米,使控制测量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正负电子对撞机一次对撞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40年来,测绘兵的巨大奉献还镌刻在每一项高精尖技术发展的丰碑上。第一个导弹发射试验基地的建立,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第一次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第一次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测绘兵们提供的准确数据;第一条首都地下铁路通车,第一条京津塘高速公路设计,第一个贯穿黄浦江底隧道引水工程,也是由测绘兵们打先锋;第一次揭开长江源头之谜和查明长江的准确长度,第一次精确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第一次创造世界地面最高处——海拔7050米重力测量新纪录,第一次采用近代卫星测量方法进行南沙群岛与大陆的坐标联测,更是渗透着测绘兵们的心血和汗水!
测绘兵们由脚步测量大地,到利用卫星测量地球、宇宙,年复一年地进行了顽强攻关,其科研成果不胜枚举。
副研究员魏子卿提出的卫星定位新观点,受到了国际测绘界的很高评价;副教授张宗雪用8年时间首次揭示了门型记忆电路两定律,成为当今微电子领域的一次重要理论发现;研究员鲁福与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员共同进行的“卫星动力法”测地研究,使卫星定轨的精确度达到了国际水平。测绘部队完成的航天测绘与遥感应用技术成果,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进行宏观规划、环境科学、国防建设、资源勘探等各项科学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国测绘兵已取得4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1/3获全国和全军成果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