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为了边防战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3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

  为了边防战士……
何家顺
在边防哨卡,执勤战士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突然,苍蝇一猛子撞过来,将卵产在他的眼睛中,半个月左右,这眼里便有一只小苍蝇“呱呱坠地”。
边防战士终于试种成功了大白菜。可是切开一看,菜心里竟蠕动着一窝一窝的小蝇蛆,吃得胖乎乎、亮晶晶的。再切一棵,也倒出一窝。几亩菜地,被苍蝇当成了“托儿所”……
长期生长在新疆边区险山恶水环境中的苍蝇,都具有野性和进攻性。小小苍蝇,竟然如此欺人!
戍边战士的健康和忧愁日夜牵动着新疆军区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共产党员钱金泉的心。为了最终消灭这些可恶的野性十足的苍蝇,为了边防战士的健康,这位军医大学的毕业生毅然选择了研究苍蝇的课题。
与苍蝇打交道可不是一件美事,更何况当时条件差,没有标本,没有资料,更没有鉴别设备。没有标本,就自己去采集;但即使采到了标本,有时甚至捕到了“名牌”苍蝇,也常常不识货。有一次,他采集了一大包标本去上海请教著名昆虫专家范滋德,在翻阅老师的手稿《中国常见蝇检索表》时,这才发现“我们新疆也有墨蜂蝇”!“不可能吧?这种苍蝇在国外才有。”老师将信将疑地接过标本一看,马上激动起来:“对,对,就是它,就是它!”他当即将原稿中的“此蝇国内未见”改为“分布:国内新疆,钱金泉采”。
钱金泉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的兴奋。但是,老师告诉他,生物界的许多新奇发现都发生在人迹罕至之处,既然是人迹罕至,当然也就没有路。采集苍蝇标本,往往需要哪儿没有路,就朝那儿走。钱金泉铭记在心,也照着实践,几十年中,新疆的“三山加两盆”(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到处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而每一次出发,都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天山深处有条哈熊沟,野草丛生,野兽嚎叫,阴森森的。沟里生长的荨麻草,人的皮肤碰着它,就会出现红肿,痒得忍不住动手挠。但一挠就流水,水流到哪儿,那儿就生疮。钱金泉在比人还高的荨麻草丛中采集标本,脸、脖子和手臂都肿得像西红柿,晚上钻心地痒。他在悬崖下露宿,谁知当夜山洪暴发,被大雨淋得瑟瑟发抖。连接外界的小路也被山洪冲毁了,他困在山上,皮肤感染,人也感冒发烧,干粮吃完了,附近的鸟蛋也摸光了,连病带饿,奄奄一息。后来幸被一个维吾尔族老牧人发现才被救了出来。
一次,钱金泉登上帕米尔高原海拔4000米的一个山峰,深受高山反应之害,他走一路呕吐一路,难受极了。突然,发现一只苍蝇,他一扑,飞了;再扑,又飞了。苍蝇落到一棵小树上,他一网子按下去,哈哈,套住了!谁知树上的大马蜂猛可儿蜇来,他一着慌,脚滑在青苔上,一个趔趄就要栽下悬崖峭壁。他大难不死,网子里的苍蝇,竟是他发现的世界新蝇种,并以他名字中的“泉”字命名为“亮黑叉泉蝇”。
钱金泉行程10万公里,采集标本两万多只,并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把新疆地区蝇类分成10科、78属、211种,每种都附有标本、图形、分布地区和采集场地,系统地建立了新疆的苍蝇资料。更有价值的是,他鉴定出的一个世界新蝇属,填补了15个国际蝇类空白,在世界引起反响,还有6项成果在全军和军区获得科研奖励,成为名噪一时的“苍蝇专家”。
钱金泉研究苍蝇,其根本目的是消灭这一害虫。苍蝇爪子多,爪垫密这一弱点,他领衔攻关3年,终于研制成功了接触性中毒杀虫新药块,苍蝇细密的爪垫只要挨着此药,马上中毒,神经系统发生紊乱,接着震颤,死亡。在边防,只要战士用药块写上“苍蝇不得入内”字样,尽管放心休息,保准苍蝇来一个死一个。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后勤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