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引擎之力——记保康县小水电带来的经济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7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电气化之路

  引擎之力
——记保康县小水电带来的经济变化
郝敬东 秦明创
在湖北保康县,人们管小水电叫“引擎”。县里发展磷化工,加工林产品,以至农田排涝灌溉都拿小水电当动力。小水电确实成了这个县经济起飞的“发动机”。
过去,保康人也挖煤,也开磷,也利用石头……只不过是“挖煤用铁镐,开磷靠放炮,石灰使柴烧”;林产品加工更为原始,或以斧伐树出售原木;或砍杆断筒,任其腐烂而长耳、菇。人们不认识身边的资源,自然守着“金山”讨饭吃;就是认识了,没有先进的手段去开采、利用,不能“点石成金”,同样富裕不起来。
奇迹出现在小水电办起来之后。短短七八年时间,这一先导产业所生发的引擎之力,终于打破了过去低水平的产业格局,使保康这片古老的山水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青春异彩。在保康西北绵延百里的磷矿区,处处都可看见两条平行线,有运矿汽车奔驰的“地上跑道”,必有强大电流通过的“空中走廊”与之相匹配。这几年,保康人先后架设了7条总长420多公里的矿山专用高压线,凭借小水电这个开山动力,向石头开战,从山腹取珠。在没有小水电的时候,矿工们靠干电池引爆“电雷管”采矿,千炮万轰,全县年矿产量也不过2万吨。如今,高功率的电采技术上山“催石开花”,免除了矿工们劳累之苦,还数十倍地提高了开矿工效。去年全县磷、硫、煤、硅等矿产量突破了60万吨。
入夜,借着县城西郊熊熊燃烧的黄磷炉火,人们可以看到那里一字儿排开的几十个靠“烧”电的工厂。这些工厂都是城里人所害怕的“电老虎”,保康人偏偏喜爱它们,用充裕的小水电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当然,物极必反,“吃饱喝足”后,它们也会排放矿渣,尾气造成污染。保康人治污有方,他们建了一座年产4.4万吨的水泥厂,包揽消化矿渣,配套搞起尾气回收综合利用,效益更好。保康的小水电把一块块磷矿石开发出500多种系列产品,大山里的黄磷远销到了美国、日本及东南亚。
坐落在城北的县纤维板厂10年前由于电力不足,设备落后,产品无人问津,只得停产转干手工业,靠制作门窗桌椅维持生计。如今,该厂从进料到成品,整个生产流程的10多道环节,全部实行了电气自动化,年吞吐杂木达8000吨,生产纤维板2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相当于过去的32个厂。茶乡店垭镇,70年代开了千亩茶山,制茶全部使用柴火,质量没有保证,号称绿茶,沏呈“黑茶”,年仅生产“大把抓”1万多公斤,还为销售犯愁。近几年,茶乡21个村通了电,添置电力炒茶机254台,鲜嫩的叶片一经磁磁响的电锅,色、香、味便都有了。很快,全镇茶叶面积跃至5400亩,实现了户均1.2亩茶,年产优质绿茶达11万公斤,成为备受茶商青睐的宝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