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这条腿不能少——正确看待地方煤矿的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8
第2版(经济)
专栏:

  这条腿不能少
——正确看待地方煤矿的述评
本报记者 刘燮阳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地方煤矿产量开始下滑。这一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有一种说法,现在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小煤矿先天不足,后劲无力,不是依靠对象了。这种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按所有制分,地方煤矿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地方国营煤矿,包括省(市、区)地县和一些行业办的煤矿;二是乡镇煤矿,包括乡村、城镇集资和行业办的集体所有制煤矿以及个人、合股办的煤矿。
两部分煤矿,近年来发展都很快,目前,全国各地小煤矿有各类矿井9.3万多处,保有地质储量985亿吨,从业人员约340万人,年产量5.82亿吨,占全国原煤年产量的54%。其中地方国营煤矿2.05亿吨,乡镇集体、集资联营和个体煤矿3.7亿多吨。
地方煤矿的兴起,对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支援各地工农业生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小煤矿基本是在没花国家资金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在,建设一个国营大矿,至少需7年以上时间,投资数亿元,而一座年产10万吨左右的小型煤矿,两三年即可建成,投资省、见效快。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确定,到本世纪末,我国原煤产量要达到14亿吨左右。大约一半多的产量要靠地方煤矿完成,其任务比国营统配煤矿还要重,怎么能说小煤矿不是主要依靠对象呢?
诚然,各地在发展小煤矿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破坏资源严重、事故多、回采率低等等,但这些问题毕竟是支流。近10年,要不是地方煤矿提供了几十亿吨的煤炭,解决了燃“煤”之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会困难更大。
对地方煤矿必须采取热情扶持的态度,引导它扬长避短,继续健康成长。
首先要增加必要的投入。我国大多数小煤矿是仓促上阵,因陋就简发展起来的,矿井建设先天不足,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基础设施很差。现在,向深部开采,难度增大,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改善设施,这些煤矿很难再维持下去。
对小煤矿进行扶持,国家需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国家从地方煤矿上调运煤炭,需要尽快落实建设补偿资金,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地方力量,本着谁用煤、谁开矿;谁办矿、谁受益的方针,充分调动地方办矿的积极性。建立地方煤矿发展基金是个好办法,这样可以增加技术改造的资金。还要引导小煤矿扩大自我积累,增强自我改造的能力。也可联合起来,分批分期改造。
第二,要抓好100个重点产煤县的建设。这些县煤炭资源丰富,运销方便,把这些商品煤生产基地搞好了,到2000年可产煤1.7亿吨。这项工作完成后,小煤矿将由土法简易生产,转向安全正规生产;由浅部分散开采,转向深部集中开采。
第三要加强行业管理。目前,许多小煤矿管理混乱,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管理不严,一些地方没有统一的规划,盲目开采,乱采滥掘。各省(区)煤炭(厅、局)要建立健全各级地方煤矿管理机构,落实行业管理部门开矿审批等权利。要搞好国营矿区井田范围内各种小煤窑的清理工作,严格按照矿产法办事,该停的停,该合并的合并。
星罗棋布的小煤矿,是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是能源战线的一支生力军,是煤炭工业不可缺少的一条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